樂視造假太狂 市場糾偏太慢

【念念有餘】

有些媒體質疑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還沒回應,分析師都會站出來辯護,好像惹到了他們一樣。

餘勝良

樂視網終於蓋棺定論,一場長達十年的造假被揪出,大快人心同時又令人隱隱作痛。10年時間的確太長,如果早一點兒揪出來,是否可以讓投資者少點兒損失?

如果不是2016年供應商們討債,樂視造假還可能要持續更長時間。樂視號稱每賣一部手機虧損200元,當時把同等定位的小米逼得甚苦,但這種虧法,是在壓榨整個供應鏈,註定無法持久。據說虧損有數十億元,供應商們要不到錢。

與此同時,樂視丟失五棵松體育館冠名權、拖欠大廈物業費、員工被斷繳社保以及被平安和招行曝出債務糾紛。同時,樂視還在2016年6月再次購買酷派股權。樂視就跟一個貔貅一樣,瘋狂往身體裡裝東西,2017年1月13日,賈躍亭引入融創中國150億投資,也無濟於事。頭腦清醒過來的孫宏斌勸賈躍亭斷舍離,但是賈躍亭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什麼也不願意捨棄。

賈躍亭在遇到資金困難時稱融資能力不足,其實他融資能力太強了。他太知道市場需要什麼,他在新加坡上市時佔過資本市場的便宜,A股市場更多盲從者,他知道什麼是市場愛聽的話,知道市場需要什麼數據,知道什麼概念吸引人。樂視吸引了那麼多重量級人物加盟,業績數據總是在增長,就是堅定的質疑者,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賈躍亭可以說是融資專家,那麼多生態,每個都是一個融資機器人。

樂視靠瘋狂燒錢做大規模,所有生態除了影視製作都要靠不斷輸血才能維持下去。樂視造假,以及做大,持續那麼久,離不開市場的供養。

在和樂視的戰鬥中,媒體處於下風,樂視對質疑完全可以不管不顧,或者聲稱質疑者曲解、造謠,樂視在報表編織和造假上那麼嫺熟,對樂視而言,媒體太容易對付了。

質疑雖多,卻一直沒出事兒,公衆也就麻木了,不僅麻木,有些還厭煩了這些質疑,認爲是自討沒趣,有些人還會站在樂視一方,爲樂視說話,比如說:賈躍亭是不世出的創業者,不被世人理解是正常的;媒體是眼界有限,被矇蔽被利用。

這一點,在其他上市公司質疑報道上也很常見,公衆會認爲這是媒體被騙,受指使,故意打壓公司,而對上市公司一方,則非常大度,主動爲上市公司找理由,認爲上市公司即使是數據有所不準那也是支流,整體上的增長才是主流。

有些媒體質疑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還沒回應,分析師都會站出來辯護,好像惹到了他們一樣,倒不一定是他們昧着良心說話,而是他們跟上市公司交流頗多,對媒體質疑的這些問題,他們之前從上市公司一方得到了讓他們信服的答覆。這說明,在糊弄專業投資者上面,有些上市公司也是專業的。

近些年很少有因爲媒體報道而風險暴露的上市公司,有不少被媒體質疑的公司,在股價短暫下跌後,反而開始繼續上漲。負面報道被認爲是一道壓力測試,成了部分投資者繼續看好公司的證據。

不僅是普通投資者,連孫宏斌這樣的專業人士,也被帶入局中。有熟人推薦,有專業人士調查,依然揭不開那道障眼法。現在造假手段經過多道升級,足以矇蔽投資者,除非是到場一道道反覆調查,而這隻有權力機構才能做到。其他人想獲得過硬的造假證據並不容易,除非有內部人士反水。

這些年真正能將問題公司撂倒的,多是債務問題。和質疑相比,債務問題顯示的問題顯而易見,公司現金流斷裂,無法逃避。康美藥業和康得新都是如此。

和政府監管相比,我們一般會相信市場糾錯更有效果。但是太多案例表明這只是一廂情願,那些問題就像被暴風雨裹挾,越來越大,只會自我加強,最終力竭倒地而亡,在這個過程中,喊停的聲音太弱小了。普通投資者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站得離危牆更遠一些。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