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看成長 林應然投身第一線照護孩童

林應然因喜歡看小孩成長,投身別人認爲「很麻煩」的小兒科。(林應然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40年前的臺灣,外科、內科、婦產科及兒科是醫學生的首選科別,必須成績好才能被選上。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因喜歡看小孩成長,投身別人認爲「很麻煩」的小兒科,甚至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仍忙着安撫哭泣的病童。兒科是重要的第一線角色,爲醫院擋下了輕症病人,許多人給他看病,一看就是看到老。

小兒科在別人眼中是個麻煩的科別,過去流行打「頭皮針」,但小朋友頭皮小血管多,打針很困難,每當被人問及爲何要選兒科?林應然總是開玩笑稱:「兒科急救不太需要出力,2只拇指壓胸就夠了。」而放眼其他科別,外科太累,內科疾病複雜,得看病人慢慢衰老,婦產科又得半夜接生,於是他最後選擇了能看着小朋友成長的兒科。

「兒科、內科、耳鼻喉科、家醫科都扮演重要的第一線角色」,林應然說,高達9成的患者在基層醫師的照顧之下,不必跑到大醫院,也紓解了醫院急診、住院的壓力。小兒科醫師也是家庭醫師,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由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帶來,來到診所後,大人也順便一起看病,且很多人都是從小看到老。

疫情期間,許多人在家隔離,林應然天天打電話詢問近況,瞭解病人需不需要有進一步的處理。當時許多診所經營困難,幾乎要關閉,臺北的街道相當冷清,沒人敢來看病,就怕診所有病毒,出來看病反而被傳染,好不容易撐到疫苗問世,診所肩負起打疫苗任務,才緩解了倒閉的危機。

林應然說,小朋友照顧起來比大人棘手,以打疫苗爲例,小朋友多需要先由大人抓住,爲1個小朋友打疫苗的時間,幾乎可以幫20~30個大人打完疫苗。即便工作的辛苦程度有落差,但小兒科的給付卻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政府嘴上說重視小朋友,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少子化之下,兒科醫師未來恐面臨凋零危機,他希望政府能聽見民間的聲音,改善整體醫療環境,吸引更多人投身兒科,別讓未來的小朋友無醫師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