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院長,請優先推動老屋防震

花蓮倒塌的幾棟高樓被形容爲「軟腳樓」,特徵都是底層挑高,打掉樑柱、牆面,營造氣派大廳的住商集合大樓;類似的大廈各地都有,多是921集集大震前興建,當時寬鬆的建築法規,不嚴謹的建照審查,建物耐震強度聊備一格,現在卻成爲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如何避免下次震災造成生命與財產的損傷?政府責無旁貸應負起責任,法規、經費務必到位。

統帥飯店雖做過結構補強,但顯然無法應付日益加劇的頭重腳輕;雲翠基地位在美崙溪旁、米侖斷層破碎帶的土壤液化潛勢區,遺憾的是,921之前從未預想斷層會發生如此強震,政府也未對沿線建築設定禁制,車籠埔斷層地震促動政府重新盤點全臺斷層帶,幾乎是空了2000年的車籠埔斷層總算有了基本資料,畫定斷層線兩側15公尺寬的帶狀範圍禁建。

職司地質調查的經濟部中央地調所在921後加速敏感地質調查,但始終未公佈調查結果,怕影響房價,遭民衆斥責。直到公佈敏感地質法源《地質法》2011年底施行,才遲遲畫定斷層兩側各100公尺寬的「災害性地質敏感區」,但並未配合禁建,只要求開發前需做地質調查及補強。換句話說,2011年底前,民衆很難取得開發基地脆弱與否的資料。這次震災疑兇米侖斷層更遲到2016年才畫爲地質敏感區。

法規設計不嚴密,造成統帥、雲翠如今的軟腳樓樣貌,都是業主在取得使用執照後再拆牆換柱。現行《建築法》的「使用管理」只管到建物完工申請使用執照前的勘驗。不供公衆使用的建物,業主取得使照後怎麼變更,政府不過問。簡言之,頭重腳輕的軟腳樓是業主使用不當造成,這個漏洞仍未補上。

花蓮震後,民衆關心超過400萬戶30年以上屋齡不耐震的老建物怎麼辦?臺灣不止一次被國際權威科研機構評爲天然災害風險最高地區。臺灣地震科學中心2015年製作的「地震災害潛勢圖」,未來30年臺灣發生芮氏規模7以上強烈地震機率在21%至31%。請注意,花蓮地震規模6,921的規模7.3,而地震潛勢預估都在規模7以上,潛在隱憂讓人毛骨悚然。400萬戶老屋的強化、改建或實施都更,已是民衆與政府都不能逃避的問題。

現行老舊及危險建築的都更幾乎完全推不動,立法院制訂的《危老重建條例》要求建物所有權人全數同意才能成案,嚴苛的門檻造成都更寸步難行。不但都更重建寸步難行,就連第一步初判危老房屋結構、耐震程度也乏人問津,怕被貼上安全有疑慮的紅單或黃單,房價立刻下跌。

民衆的消極與判定經費的負擔有關。現行結構安全初判每件8000元,由政府全額負擔,但復判詳評就得花錢,15萬元起跳;如果需做結構補強,花費超過百萬是常態;真的到需拆除重建,金額必然再飆高,危老房舍屋主恐多負擔不起,否則也不必住在安全堪虞的老舊建築裡。

面對震災情勢的嚴峻,老舊建物確實危險,政府無論如何要扛起結構改善、耐震補強,甚至是都更重建。我們主張,至少在都更重建前耐震判定的經費應由政府負擔;老舊房舍是合法建築,政府應承擔房舍使用期間安全的責任。

即便政府無法全額負擔勘驗經費,至少應提供低利率的長期貸款,打破民衆的經費障礙。前瞻建設的經費高達8800億,許多是不具急迫性、可行性,甚至可能是蚊子建設,爲什麼不挪移300億投注於眼前非常急迫的老屋補強、重建?臺南維冠大樓被震倒後,行政院「安家固園」專案補助私有老舊房舍做耐震評估證實行不通,務必要大刀闊斧調整金融及法規工具。

花蓮倒塌大樓已進入重型機具進駐拆除重建階段,民間善款兩天已逾10億,但復原的效率與民衆的愛心並不能防範下次災損,需要政府的政策規畫與民衆自覺配合。賴清德院長就任來已獲得務實與認真的社會評價,賴院長應拿出魄力重新檢討前瞻建設計劃項目,優先推動全臺老舊建築的更新,及斷層帶兩側高樓的安全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