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榮偉快評》「中華民國臺灣」彈性喪失

駐德代表謝志偉(圖)挺「中華民國臺灣」說,蔡英文認同國家被改名? (摘自謝志偉臉書)

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圖)3日表示,有關臺灣主權地位,蔡英文總統去年國慶演說已明確闡釋,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無庸置疑。(取自外交部直播畫面)

從「中華民國」、「臺灣」到「中華民國臺灣」。國家元首及政府部門對於國名的稱呼如此「多元」,也是罕見。不過,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在國名的稱呼上當然得小心翼翼,畢竟國際社會各界對其解讀當然別有意涵。

近年,蔡英文提到「中華民國臺灣」的比率不斷提高,逐漸檯面正式化。其實,「中華民國(臺灣)」這等詞彙曾出現在2005年至2008年陳水扁政府時期,「中華民國」爲法定的正式國名,「(臺灣)」作爲加註,爲的就是去除「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含義,也被認定是臺灣正名運動的步驟之一。

從結構來看,兩岸關係的互動畢竟有着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以及制度認同的爭執,因此,「中華民國臺灣」的「臺灣」究竟是什麼內涵?是國家的意義?還是地理的意義?還是價值的意義?李登輝與陳水扁都提過「中華民國在臺灣」,此「臺灣」是地理意義;後來,陳水扁也提「中華民國是臺灣」,此「臺灣」就是國家意義。這麼多年來,蔡政府也不斷提到「臺灣價值」。因此「臺灣」又可是價值指涉。

因此,對蔡政府而言,「中華民國臺灣」,可以有多種解釋與操作,這可以是一種蔡團隊周旋於美中強權的彈性策略,更是國內統獨競爭下的一種平衡策略。尤其,蔡英文更曾公開強調,「中華民國臺灣」是藍綠的共識。此種彈性與平衡,原本可以是對兩岸協商釋放的一種善意。

但可惜的是,「中華民國臺灣」的語系脈絡在2020年後搭配着「七十年」、「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等公開文本之下,讓人益發覺得這是一種薩拉米香腸戰術(Salami tactics)的法理獨立作法,劇本果真如同蔡英文2018年國慶演說中所言的「求穩、應變、進步」。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臺灣,意味着最好的防守就是最好的進攻。

只不過,要「彈性」使用不同於憲法正式名稱的國名,人民主權的程序正義上不是應該要經過人民的意見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