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便宜VS好貨

近日,關於桂林航空小範圍發佈了機票預售通知的消息吸引了一定的關注,貌似桂林航要脫離海航航空集團單飛了。

如果網傳的機票價格屬實,那價格確實有吸引力,畢竟同樣的行程距離上,高鐵、大巴的價格也遠不止這個數。但筆者猜想,即使屬實,放出的票量應該不會太多,也可能會有發售渠道限制、有適用航線和航班日期段限制等。但不管怎麼說,這個價格入手不虧,不飛也就是一兩杯奶茶的錢……

但是,筆者個人對桂林航復航後的服務保障預期不太樂觀。爲什麼會這麼說,主要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個人感受”——

首先,桂林航停航的原因是“股權糾紛”加“鉅額欠債”。

股權糾紛放一邊,畢竟涉及“400多個億”在其中,相信後續還會有持續的“官司”纏鬥。

只說“欠債”這一點,前序海航航空方面曾發聲,主張是基於上市公司有依法對股東負責的責任,以及對桂林航空對累計超過7億元的海航航空集團關聯企業各類欠款費用的清償能力評估,不得不“停止服務”,並提前向對方發出了停止服務的相關通知。

從這個方面來看,有兩點感受:光一個海航就有超過7億元的欠債,那對於民航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其他合作方的欠債呢——比如通航機場的起降費和服務費、航油、航信的銷售系統、航材供應商等等——這基本可以斷定一定存在欠款情況,畢竟航空公司對於這些“國”字頭的合作方資源,一般是“先使用後付費”這一點“行業慣例”幾乎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再說大一些,桂林航雖然已經5年多未引進新飛機,但現有飛機是否還涉及融資租賃貸款需要分期償還?

從這個角度來看,桂林航即使復航也同樣是“負重前行”,在未明確其盈利能力的情況下繼續“偏向虎山行”,負債的雪球會不會越滾越大,最後變老海航二號、恆大二號、樂視二號?

其次,在此次停航風波中,桂林航空對“旅客”的態度,有些耐人尋味。

前文提到,海航航空在桂林航停航前向桂林航提前發出了將停止服務的通知函——這一信息被夾雜在精彩的“搶人”信息中顯得特別不起眼。

但,爲什麼桂林航的停航會顯得“倉促”又“突然”呢?11月3日當天,筆者湊熱鬧在某音、某博搜索了“桂林航空停航”,不乏購買了3號當天及之後日期機票的旅客發帖表達詫異。此後四十多天,網絡上也甚少關於桂林航如何開展已購票旅客善後保障的相關資訊。如果說筆者沒有注意到有關“海航方面有提前通知”的消息,或許會覺得,桂林航被一棒子打暈了……但實際情況是在有相應準備時間的情況下,卻顯得毫無準備——或許應該說看起來似乎完全沒有提前爲已購票旅客的保障做好準備。

近50天期間,再次看到桂林航跟旅客互動的消息,是拿出低票價來試探旅客反饋——雖然的確很誘人,但作爲業內人士的筆者卻莫名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民航的主屬性是“服務”,位移服務爲基礎、需求服務爲骨架、人文服務是靈魂。在這場風波中,桂林航開展着自己的“獨立運動”,忙着挖維修技術人員跳槽,拿出桂林當地法院以維護公共交通運行秩序等理由下發的先予執行裁定法院判決,卻似乎獨獨漏了“旅客”……

反觀糾紛的另一方海航,單看海航系航司在每一次延誤、取消、返航、備降時候的官方聲明就能看到差距——這些官方聲明即使再短,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也是有關如何妥善保障“旅客”。

也就是基於上述兩點,我站在“旅客”的角度,對於桂林航的復航持觀望態度,歡迎討論……

*本文爲航旅圈讀者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