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昇風場3D空間利用率 專家:效益、環評兼顧

臺電一期離岸風場若採用新世代規格風機比較

全球整合減緩氣候變遷策略的重要平臺COP 28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於12日在杜拜落幕,今年有110個國家達成共同承諾,2030年將再生能源使用量增加到目前的三倍。國內離岸風場如火如荼開發中,專家學者皆認爲,增加場址開發效益、將同一海域空間利用最大化,不但能兼顧環境保護,也能迴應國際共識。

不論是太陽光電和離岸風力,臺灣再生能源要繼續擴張,都會面對土地及海域空間有限及環境影響問題。臺灣碳補存再利用協會理事長、過去曾經參與離岸風場環境影響評估的教授馬小康,今年也參與COP28,因此對於風力場址的稀有性有更深的認知。馬小康指出,未來離岸風場面對的關鍵議題,即是「增加場址開發效益、最大化利用同一海域空間、併兼顧環境保護」。

馬小康說明,在風機大型化的趨勢下,藉由導入效能更高的新機種,並採取使用新式減噪工法及環境友善科技,可以「大幅提升海域3D立體空間的利用率,並降低建置過程的環境影響。」也就是說,同樣大小海域空間,若採用容量更大的風機,可以產出更多綠電。而單機容量增加,風場營運效能提高,對降低碳排有直接貢獻,對整體環境可產生益處。

加大、加速再生能源建置併兼顧環境保護,是否做得到?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指出,離岸風電在臺發展至今已近10年,各項法規逐漸成熟,尤其是環評標準與審覈機制的嚴謹度更勝歐洲。各風場爲確保符合環評標準,都提出不同的環境影響減輕措施;更有部分案場已超前承諾採用新科技以強化環境保護。因此,詹順貴也建議「在環境影響可控的前提下,優化海域空間規劃與放大使用效率」,藉此落實離岸風電建置,滿足產業對於低碳能源的需求,並回應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