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百嶽12年去化? 太樂觀!
垃圾山遍佈全臺,被立委戲稱儼然是「臺灣新百嶽」;圖爲南投草屯鎮掩埋場,垃圾堆積如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垃圾百嶽」躍登昨天聯合報頭版頭條,環境部長說,至少要十二年才能將這些垃圾完全去化,表示大家必須再忍受十二年的髒亂污染。對於號稱將成爲AI科技島的臺灣,實在不怎麼光彩。
但彭部長的說法,若僅是針對既有的垃圾山之移除,必須假設垃圾堆積量零成長;也就是說,目前每天產生的垃圾量都能有效處理。而這樣的假設是太樂觀了!
垃圾山如果僅是堆積,就像土石堆置場一樣,對環境的影響還可以忍受。最麻煩的是產生惡臭、污水等,甚至悶燒造成空污等問題。所以,將垃圾中的生物性有機垃圾移除,或至少不要再增加,纔是當務之急。
生物性有機垃圾以廚餘、廢蔬果爲最大宗,是每位國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現在全部丟給環境部處理,但環境部的處理設施容量有限,必須農業部與內政部來共同幫忙。
包括飼料利用或厭氧消化利用,農業部都是以防疫理由將城牆築得高高的,不允許或僅限定在極端嚴格的條件下,才接受廚餘進到畜牧場再利用。當去化無門,就只能堆積成惡臭的垃圾山了。
以可同時處理廚餘和禽畜糞的畜牧場厭氧消化處理系統爲例,明明投入廚餘可使沼氣產生量倍增,增加農戶的綠能發電收益,農業部硬是限制不得在農牧用地設置共消化生質能中心。因此即使畜牧場的厭氧消化場有餘裕的處理容量,仍無法合法的接受廚餘進場處理。
非洲豬瘟防疫誠然是重要的問題,但廢水處理廠即使遠離豬隻飼養區域(豬舍),因地目仍爲農牧用地,而不能收受廚餘共消化處理,此顯不合理。如此僵化的規定若能解除,將可大幅提升廚餘之去化途徑,降低垃圾中的廚餘量,而減少垃圾的惡臭,對舒緩垃圾山的壓力將大有助益。
除農業部外,內政部轄屬的下水道污水處理廠,對生物性有機廢棄物的處理都可助一臂之力。讓垃圾不再發臭,是移除垃圾山之前的第一步,建議跨部會協商共謀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