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信用卡「去融資化」 金管會豈能只是喊喊?

兆豐銀行信用卡。(兆豐提供)

兆豐銀行宣佈調降「刷卡換外幣」手續費,引發信用卡做爲融資疑慮。即便兆豐銀搬出許多理由,要說服這是便利持卡人,但迴歸信用卡的本質,應該是支付工具、不是融資工具,當一個持卡人連出國刷卡、或是出國才提領現金都省略了,而是直接拿信用卡額度兌換外幣,其財務狀況應是出了大問題,也早脫離信用卡用於支付本質。

再回頭看兆豐銀的新聞稿,出現「即便存款不足,但只要信用卡額度夠,就可趁匯率低點時立即出手刷卡結匯換現鈔」這類字眼,要說這沒有鼓吹融資,難以讓人信服。不管有沒有踩到監理紅線,也不管有沒有違反信用卡管理的潛規則,這樣鼓動持卡在即便存款不足也要換匯,就銀行該有的社會責任,絕對是不及格。

回顧信用卡業務歷程,雖然說是支付工具,但提供預借現金功能,這是救急,絕對不是救窮。最實際的例子,當你在國外因爲被竊、被搶而身無分文,信用卡提供提領當地現金的功能,所以即便到目前爲止,金管會並未限縮信用卡在國外提領現金。

但在國內卻大不相同。一般來說,信用卡預借現金需支付3.5%以上的高額手續費,以刷卡到還款最長達45天來算,年息高達28%,這是重利。明知道是重利,還非要去做預借現金,代表手頭真的緊到需要一筆錢,冒着高利的風險也無所謂,然這種「過一天是一天」的背後,極有可能抱着逾期不繳款的心態,甘心信用崩壞。

這種高風險持卡人因爲還款能力差,就算有辦法如期還款,但也是利用兩家銀行的結帳時間差,借A還B成爲一種循環。等到有一天當A銀行限縮額度,就會形成B銀行還不出款的骨牌效應,到頭來就變成銀行呆帳,這是當年雙卡風暴的成因之一。

金管會之所以要求銀行限縮國內預借現金成數,是爲了風險預防,否則各銀行看着快要30%的高利,在風險無虞的情況下,沒有理由不借。但銀行不會不知道,當持卡人只能借預借現金週轉時,代表已不是救急,而是財務上出現非常大的問題,所以金管會纔會希望將信用卡導向重回支付用途,而不是擴張信用的融資工具。

回到兆豐銀這項促案,按照兆豐銀的說法,是建構在「預借現金額度」上,屬於預借現金消費無誤。如果持卡人真在海外有急用,大可至海外預借現金,但如今卻要在臺灣刷卡換外匯,要不就是「沒有足夠的錢還要出國玩」,不然就是「連出國都免了,直接拿外幣做爲套現之用」,前者超額消費、後者鼓勵融資,絕非主管機關所樂見。

兆豐銀強調,線上結匯得以信用卡付款民國94年即獲中央銀行同意開辦,並副知金管會銀行局,迄今已開辦近20年。表面上看起來站得住腳,但當支付工具不斷變化,法規應該要跟上時代腳步,信用卡從提供融資功能,到如今「去融資化」,央行及金管會卻是該重新審視相關業務的漏洞,以達亡羊補牢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