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理、跨文化、跨氣候,北京娃在迪拜,竟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自由

看點從北京到迪拜,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一次契機,讓蘇西一家來到了迪拜,在這個和國內完全不同的國度,體驗着異國他鄉的育人理念,也讓他們得以用全新的視角,來思考教育之於人生的真正意義。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菁kids北京 (ID:Jing-kids)

文丨 Eileen 圖 | 受訪者提供 編丨Lulu

去年9月,蘇西一家離開北京移居到了迪拜,女兒米妞也從豐臺的公立小學轉入迪拜的國際學校就讀。

在這一年裡,她們體驗着迪拜的熱情,海關和餐廳人員會主動和小孩子聊天;探校時一個班的學生都來問好;感受着更強調自主思考、小組合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氛圍;也要適應着不開車寸步難行、學校一年放5個月假的生活。

*以下就是蘇西自己的講述。

爲什麼是迪拜?

在移居迪拜之前,我們家已經來這旅遊過很多次了。我先生大學是阿拉伯語專業的,因爲工作原因經常往返於迪拜,在這有一定的社會資源,也很早之前就打算要移居這裡,但後來突發疫情,計劃也就拖延下去了。

疫情結束之後,因爲先生工作調動,加上考慮讓女兒走國際路線,而迪拜是個高度國際化的“移民城市”,約85%的人口是外國人,比起歐美國家,有更多元的價值觀和多種族文化共存的環境,對女兒的語言學習、教育、成長或許都更有利,我們就開始考慮全家移居這件事。

迪拜的社會環境很開放包容,本地人和本地文化不佔據絕對的主導優勢,不太容易出現歧視、排外等現象,移民很容易融入其中,而且對兒童很友好,這一點我們在之前的多次旅遊中,都切身體驗過。

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我們在前往其他國家入關時,工作人員都很嚴肅冷淡,除了公事公辦的蓋章外,不會有什麼多餘的語言或表情;但迪拜的海關人員會主動和小孩子打招呼,和她聊幾句然後互道再見;幾乎所有的餐廳都會在孩子等餐時,給他們提供畫畫或摺紙的工具來打發時間,基本每家都有兒童套餐和專用餐具。

有一次,我們在水上樂園玩了一整天后去餐廳吃飯,米妞可能是累了,等餐時坐在那發呆,就有服務員走過來問她,“你怎麼了,今天是不是有不開心的事情?我希望能看到你開心的笑臉。”然後送了她一杯果汁。

女士衛生間通常人比較多,我帶着米妞排隊時,會有人主動來問她想不想先去。商場裡經常能看到孩子們在互相追逐,和自己的朋友嬉笑玩鬧,沒有人會來阻止他們,也沒有人會流露出厭煩的神情。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米妞也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包容着的,就會更放鬆些。

在阿聯酋旅遊

我們從決定移居到正式離開,只用了15天,10天極速搞定了擇校這件事。

迪拜教育局KHDA每年會給所有學校做評級,分爲outstanding、very good、good、acceptable等(優良中差)四個等級,官方APP上有每所學校的電話、地址、學費等信息。

米妞在北京時沒上過學業補習班,又是異國轉校,不想讓她壓力太大,所以我一開始就排除了outstanding級別的學校,選了兩所第二等級的,也都順利拿到了offer。

最後我們選擇的那家,在探校時比較打動我們:

我們錯過了公開探校日,學校破例讓我們在學生上課的日子探校並安排考試;

接待員帶着我們在學校參觀時,每個看到我們戴了仿校卡的學生,都會熱情來和我們打招呼;

隨機進了一個休息的班,孩子們全都涌到門口來問好,問米妞從哪裡來的、是不是要過來上學……

對我們來說,擇校最重要的不是排名、硬軟件資源,而是孩子是否喜歡。因爲這是她要待好幾年的地方,如果她在參觀時就感覺不太好,那它就不是個好的選擇,而這所學校讓她覺得很輕鬆,自己是被歡迎的。

學校的美術作品展

我爲入學面試做了不少準備,但其實最後的面試只有米妞參加,聊也都是家庭的構成、平時誰陪她寫作業、家庭成員關係是否和睦、節假日是否一起出去旅遊這類問題。

這些是米妞回來轉述給我的,感覺學校很看重家長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除了學業成績,還有孩子是否有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和興趣愛好,是否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有強烈的探索慾望,對各種事情是否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之後一年的時間,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迪拜的國際教育

剛轉過來,因爲之前接受的教育、所處的文化環境、形成的思維方式和這裡的孩子不一樣,米妞頗有一段時間是在調整適應之中。

01

一是學業上。

過去她習慣了“記住老師講的知識點,在被考察時複用出來”的學習模式,但迪拜的課堂上沒有固定的教材,老師往往是給學生們一個主題,讓大家分組討論,講出自己的想法,老師再據此引導他們思考出某個結論。

學習“瑪雅文明”時,會在一兩週的時間裡,所有課都以此爲主題:歷史和文化課上去了解它,藝術課上以此主題繪畫和做手工面具,英語課做相關的閱讀,寫作課上寫下自己的理解或是創作科幻文章。把一個知識點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

科學課上,學不同物質對牙齒的腐蝕作用,老師會準備可樂、水、咖啡等不同液體和牙齒模具,讓學生們做實驗、觀察,到下一週做出自己的總結,再開始講課;

學電路時,也是先帶孩子們做幾天的電路實驗,運用到生活場景裡,再回來講電路原理。

科學課筆記

項目式學習和小組作業能不能找到夥伴,很考驗孩子的社交能力。

剛轉學來,別人不瞭解她的能力,或者有了固定成員,她找不到人組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還好她沒有因此覺得受挫、沮喪、厭學,而是自己獨立完成,同時主動大方地去和人接觸,後來同學們也逐漸接納了她。

她開始不太習慣老師的英式口音,或者有別的學習問題,回來和我說,我就給老師發郵件。

幾次之後,老師跟她說,“如果你有問題,我希望你能主動來跟我說,我會幫助你解決的”,也和我說希望家長能“退後一步”,做個旁觀者,讓孩子試着自己去處理問題,不要養成“家裡會有人爲我兜底”的依賴心態。

02

二是人際交往上。

因爲語言障礙和溝通習慣的不同,一開始總會有些小的誤會發生。

在迪拜的國際學校,阿拉伯語是必修課,母語孩子上高階班,其他孩子則是啓蒙班,是同一個年級、不同班級混在一起上課,因此班上學生並不都知道米妞是剛從中國轉學來、對阿拉伯語一竅不通的新生。

上課時米妞不知道怎麼做練習題,也羞於問老師,就一直看旁邊同學的作業,對方以爲米妞在抄作業,說了好幾次“NO!”

米妞那時還不太能流暢地英語交流,因此也沒跟對方說明自己的情況,又看了幾眼,同學就生氣了,說了一些傷人的話,兩人就起了衝突。

課後老師介入處理這件事,我們起初還以爲是霸凌事件,後來才知道是因爲溝通不暢,一個有語言壁壘且不敢表達,一個規則感和邊界感極強,才產生了矛盾。

類似的小問題還出現過幾次,好在學校都及時干預疏導,雙方很快解開了誤會,化干戈爲玉帛,甚至在相互瞭解中彼此還成爲了不錯的朋友。

磨合期過去後,米妞迅速就適應了,她有了很要好的朋友,和同學都友好相處,也開始享受在迪拜的學習和生活。

我明顯感覺到她比在國內時更開朗自信了:

以前她很害怕犯錯,遇到有問題做錯或者答不上來,就會很緊張,覺得“我本應該做對的,但我爲什麼沒有做到”,會對自己有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

但現在她會說,“這個我暫時不會,但我可以學,我能學會的,只是需要點時間”,答錯問題也會心態很放鬆,有時還會自嘲一下。

這可能和學校營造的氛圍有關。上課時,他們想跪着、趴着聽課,或者盤着腿、坐在地上聽課都可以;去圖書館聽老師講故事,他們可以閉着眼睛聽,靠在墊子上,在地上邊打滾邊聽也行。

學校有很多開放日活動,組織校際的文化交流或比賽,孩子們會各自帶着外校學生參觀學校,安排他們在本校這幾天的行程,都表現得落落大方、積極熱情,很有主人翁意識。

迪拜的學校很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從幼兒園開始就組織各種出遊活動,從最開始的家長陪伴,到獨立半天、勸退,再到過夜旅行、出境遊。

米妞來這讀的是四年級,出遊時間是兩天一夜,去了阿聯酋的另一個酋長國,在當地的拓展中心露營,和同學們一起嘗試皮划艇、攀巖等戶外運動。

學校組織的過夜露營

學校給了一張行李清單,我們一起採購完,行李完全是她自己收拾;以前懶得塗防曬霜、驅蚊液和戴帽子,這次也主動做了;在同學狂歡時按時睡覺,回程一件東西也沒落下。

我沒想到她能做到這麼好,也認識到家長“後撤一步”是對的,放手才能讓他們成長得更快。

03

還要一些要適應的小問題。

迪拜的學校一年是三個學期,每個學期之後有3周長假,中間還有個幾天到一週的期中假,加上國家的公共假日,一年大概有5個月的時間都在放假。

如何合理安排這麼多假期,對家長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長假裡,露營、旅遊、遊樂園、嘗試烘焙、上芭蕾課輪番來,但半年後,我也“黔驢技窮”,想不出什麼花活了。

而且“假期綜合徵”多少也會影響到放假前後幾天的心態,我就給她穿插安排一些學業,米妞有時看着同學全程都在玩樂,會有些怨念,“學校又沒佈置作業,別人也不用寫,爲什麼單單我要在家學習”,因此會有些親子間的極限拉扯,不過總的來說是能互相理解的。

還有徹底的無紙化學習。

學校上課和寫作業都是用iPad,午間也會放動畫片或電影,五年級就要開始用電腦了。智能時代,早些瞭解電子設備不是件壞事,但每天長時間面對電子屏幕,我難免有些擔心視力問題,身邊的亞洲家長也都會有此擔憂。

迪拜的國際學校和歐美差不多,總的來說還是“快樂教育”,雖然也有分班制,但不對課外的學業做要求,作業很少,且大部分是遊戲闖關型,就會導致學得沒那麼紮實,有時候考她一些覺得自己掌握了的知識,不太答得上來。

不過也不能指望學校能滿足家長所有的期待,教育都是家校結合的,自己有什麼樣的想法,可以在校外給孩子補足。

在迪拜的生活

移居迪拜,生活開銷會變大嗎?

就教育開支而言,其實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低。

米妞所就讀的學校,四年級一年學費將近6萬迪拉姆(1迪拉姆=2元人民幣),往上升一級學費會漲一些,但即使是十年級也還不到9萬迪拉姆。而北京的國際學校學費大部分在20萬朝上,第一梯隊的更是高達3、40萬,且很多入學門檻也高,需要父母一方爲外籍人員。

米妞的學校下午2點半就放學,放學後可以參加學校的課外班,有託班、語言補習班、興趣班這幾種,種類很多,有藝體、編程、電影製作等等。興趣班費用也不高,一個學期最貴的差不多1000迪拉姆,便宜的5、600左右。

迪拜的教育花費不高,但因爲匯率問題,生活成本比起北京就會高一些。

我們每個月房租2-3萬人民幣,一年網絡和手機通信費近2萬,每個月水電費差不多1000人民幣(其中80%是迪拜政府收取的公共服務費)。

因此也經歷了一些消費降級:

頭髮的燙染護理動輒七八百迪,效果也一般,我就在家自己動手;

外食比例減少,因爲各種餐廳味道一般,自己做飯、做甜點更合胃口;

本地的文具和書價格比起國內翻了好幾倍,我們主要是從圖書館借,或者淘寶轉運、亞馬遜購買。

今年3月,我們在迪拜第一次經歷了齋月,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在日出之後、日落之前不能進食喝水,對不信仰的人來說,則是不能公共場合飲食。

我們當時忘記了這件事,帶米妞在商場買了個冰淇淋,一打開包裝就被人提醒了,於是趕緊塞進包裡並道歉。

在學校時,午餐時間禁食的孩子會被統一安排在劇場,其他人則只能在班級,而不能去操場和戶外用餐。

喝水也要避開人,對着牆壁或走廊,不能衝着別人的臉。不過總體來說,沒有太多限制,只有一點點不方便而已。

唯一一點我還不太習慣的是,迪拜比較缺乏公共交通,幾乎沒法步行到達什麼地方,必須開車去才行,但我開車技術還不太好,這邊的車速又都非常快。

今年來迪拜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早晚高峰也會很堵車,有一點在北京的感覺。

早晚高峰也堵車

在孩子去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打交道時,我也認識了一些其他國家的陪讀媽媽們,有的是在工作上結識的,有的則是在學校的活動中,迪拜學校很注重家長的教育參與,每個學期會辦無數的活動。

她們全職陪讀的並不多,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兼職,做攝影師、瑜伽教練、興趣老師、做生意的都有,可能也跟迪拜包容的文化氛圍、寬鬆的營商環境有關係。

雖然在國內時我們就不是“雞娃”的家長,但移居迪拜後,我們還是大大鬆了一口氣。

因爲在所有人都卷的大環境裡,什麼都不做就已經是落後了——擇校時,考試內容別的孩子都學過,你不學就過不了;等到中高考,別人高一就學完了三年的知識,而你還在同步學,這就一步晚步步晚了。

在迪拜也不是完全不卷,華人、印度、巴基斯坦小孩卷數理化、樂器、編程,歐美孩子卷體育,在哪都會有想拔尖的人。但大家的進度是比較平均的,你可以選擇是否要去卷,而不是被迫捲入其中。

一家人一起看球賽

迪拜的教育對我女兒來說是更好的,但它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我也有認識的家長坦言,孩子過得不開心,她們思考着是不是要再回去。

在文化大雜燴的地方,強人際交往能力是必需的,不然會覺得壓力太大,難以負荷。

至於未來,要去哪個國家、讀什麼學校,我們還沒有考慮得那麼遠。我基於往常的經驗是,太長遠的規劃基本上是沒用的。而且全世界都在經歷經濟下行和政治不穩定,人們不像十幾年前那樣有明確的去英美、讀藤校的目標,沒有哪個地方是“絕對好的”,所有的路都沒十年前好走,那麼想太遠的事也沒有意義。

我對女兒的期望也只是,能在東方基因和西方教育的塑造下,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世界觀,去與國際接軌,探索她自己想要的生活。

Eileen,菁kids撰稿人。95後教育編輯、非虛構寫作者,關注“人”的一切、擅長傾聽的i型人格。熱愛跑步、閱讀、烹飪等可以獨自完成的事,喜歡思考親子關係、人際關係,相信愛的流動性與教育的力量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