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支援急診的外科醫生:義不容辭,但也擔心漏診誤診

·其實我們在臨牀的年資都挺高的,對基本的看病流程都比較熟悉,但是在急診內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沒有內科醫生那麼熟悉。心裡總覺得有點沒底,希望不要出現什麼差錯。有的病人看起來只是發燒、肺炎,但實際上可能還伴有一些其他的問題,不能漏掉,也不能誤診,診療上要做到心裡有數。

資料圖

口述者:上海某三甲醫院外科醫生

我們醫院週末(2022年12月24日、25日)發的通知,招募其他科室的醫生支援急診,要求最好是剛剛感染過新冠,而且症狀比較輕的醫生。大家報名,每個科室上報1-2個人,再由醫院進行統一的安排。

我已經感染過了,大概一週左右,覺得身體還可以。本來是我們科的另外一個同事去支援,但他覺得有點心悸,半夜臨時跟我說了相關安排,我就頂上了。今天(12月28日)是我支援急診的第一天。

我是外科醫生,現在我們科室擇期的手術都暫停了(注:擇期的手術指手術時機不致影響治療效果,容許術前充分準備或觀察,再選擇最有利的時機施行的手術),外科的病房也在騰空,因爲未來新冠重症病人可能大幅增加,到時候就把這些騰空的病房改建成重症病房,過渡一下。現在外科醫生相對來說輕鬆一點,所以如果沒有手術,也沒有其他特殊的事情,醫院就希望我們去急診,發熱門診,或者ICU幫忙。

擔心漏診、誤診

我在科裡年紀相對比較小,覺得義不容辭,不能讓幾個年紀相對大一點的主任去,但也還是有點忐忑。我自己是想休息的,我的小孩還很小,我擔心自己在急診感染新的病毒,傳染給他。我自己身體剛剛好,還有些咳嗽和乏力。我跟家裡人也不敢說太多,如果和父母說我去急診上班的話,他們也會擔心,我爸媽以爲我還是在原來的科室上班。

急診的活分爲兩種,看臺面的和接救護車、看搶救室的。看臺面的意思是,病人自己掛號進來,能自己走到急診室的桌子前面,也就是說,接觸到的病人有一定的活動能力,所以病情相對來說輕一點。專門接救護車和看搶救室的醫生大多是急診室原來的醫生。有時候可能一下子三四輛救護車一起來,搶救室裡則會有前兩天留下來的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所以需要急診經驗更加豐富的醫生。

我們過去支援的醫生,以看臺面爲主。我們看的是內科的檯面,但是過去支援的醫生中有一部分是外科醫生,包括我也是。其實壓力挺大的,一方面是人很多,工作強度比較高。平時看急診,手腳快一點的話,在一段時間能夠把一部分病人看完,至少你可以看到隊伍的尾巴在慢慢減小,但現在看不到隊伍尾巴減小,病人在不停地增加,源源不斷地有人掛號進來。我們醫院比較小,現在掛號一天大概400個左右,已經是平時的好幾倍了。

另一方面,我本來不是內科的醫生,有點擔心醫療效果。其實我們在臨牀的年資都挺高的,對基本的看病流程都比較熟悉,但是在急診內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沒有內科醫生那麼熟悉。心裡總覺得有點沒底,希望不要出現什麼差錯。有的病人看起來只是發燒、肺炎,但實際上可能還伴有一些其他的問題,不能漏掉,也不能誤診,診療上要做到心裡有數。但是我們沒有很多的時間,去全面地接受這些培訓,所以其實也挺難的。就像急診主任說的,急診要面對的病比較雜,真的要給大家都上一遍課,或者重新講一遍,也不是很現實。我們大致統一了診療方式,比如說心臟病怎麼治療,該查哪些東西,哪些東西不要漏掉,遇到什麼樣的重症患者應該叫哪些人等等。

資料圖

從醫院的角度,情況還是在可控的範圍裡,在比較危急的情況下,有其他的相應的中心可以治療病人。比如患者如果出現急性的胸痛,可以去胸痛中心,如果合併有腦出血或者腦梗,可以去神經內科。那些處理起來比較簡單,或者是暫時無法分類的,我們在急診內科要先處理起來。我現在有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問一下對面的內科醫生,或者急診室原來的醫生,儘量避免診療出現問題。可能過一段時間,等我適應了之後,會好一些。

能想到可以放牀的地方都放滿了

我去了之後覺得蠻震撼的,病人很多。以前沒有看到過急診停這麼多留觀的病人,基本上已經沒有辦法下腳走路了,每一個診室的門口都已經放滿了牀,能想到可以放牀的地方都放滿了。我聽說有的醫院病人更多,他們已經把牀放在了醫院的外面,氧氣瓶也放在外面,露天治療。我們醫院的救護車也沒有停過,病人也24小時都沒有斷過。

今天我見到的病人大部分是肺炎和咳嗽的指徵,有一些人擔心在家裡拖着會變成重症,到時候搶救更加不及時,希望來做CT,抽血,檢查一下。其中有一部分病人症狀比較輕,回去休息或者吃口服的藥就可以了,但也有一部分病人確實氧飽和度比較差,CT發現肺部滲出比較多,雖然不至於到“白肺”,但是也不像原來只是純上呼吸道感染,還有些病人之後可能合併細菌性的肺炎。

有一些病人出現了需要留觀的指徵,但是最後都不一定能留觀,因爲沒有地方了。我們就給他們開了(留觀的治療建議),後來拿了氧氣瓶來,至少給他們吸個氧。原先那些牆上的氧氣口都已經用完了,我們現在都是臨時拿新的氧氣瓶給病人吸氧。上海應該每個醫院都是這樣的情況,急診蠻有壓力的,早上看的病人還是前一天半夜掛號的病人。

今天有一位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病人,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本來好好地坐在那,忽然整個人就沒力氣,“癱”下去了。他家人這時候剛好出去辦相關的手續,不在身邊,我們幾個人就把他擡到牀上,查了生命體徵。他的氧飽和度其實還可以,但是血壓特別低,幾天沒好好吃東西了,可能平時血壓也不是很高。

維持秩序也是一個難題。有的病人會有情緒,表現得很煩躁。現在來醫院的病人一般是本來症狀就已經比較嚴重的病人,但在醫院排隊要排2-3小時,而且急診室裡沒法保持很好的秩序,比如有些人過來做CT檢查,檢查完後回來,應該排在哪裡?如果排到隊伍的最後面,就要再等2-3個小時,所以我一般會讓他們直接排到最前面,但這時候原來排在隊伍最前面的人就會很着急。這也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根據具體情況來安排,看幾個複診的,再看幾個初診的。

會有心累的時候,但是這種累也不知道要怎麼說。大部分病人還是能理解的,但也會碰到沒那麼講道理的人,會覺得醫院的制度或流程不合理,或者抱怨國家政策,但這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醫生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只能在一個範圍裡儘自己的力量把病看好。我們手裡能開的藥也不多,有時候(看病)看着看着,藥沒有了。尤其是單純針對病毒,其實沒有什麼藥可以用,大部分只能等病人自己免疫力提高,清除病毒。我們做的其實是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支持,一般都是對症進行治療,如果低氧,就給病人吸氧,合併細菌感染,就用抗生素等。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情況,但我們還是要跟病人不停地重複這些解釋。我看其他同事壓力也挺大的,我還沒有完全接觸到所有的壓力。

資料圖

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把局面穩定下來

我目前覺得,現狀有點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馬上要過年了,但我們現在的排班完全被打亂了,相當於要按照急診的節奏重新排班。我們原來在自己的科室的排班相對比較有規律,我們自己會有一個預期,能知道自己年初幾會值班,可以在家裡面安排聚會或者一些其他的事情。

我們在急診輪班有兩種方式,之前是早上8點到晚上8點是一班,晚上8點到早上8點是另一班,這樣輪班強度太高了,明天開始可能改成8小時輪一班。但這樣也會有問題,第一班是早上8點到下午4點,下一班是下午4點到晚上12點,接着是晚上12點到早上8點,半夜12點回家不方便,路遠的可能還是要睡在醫院裡。

其實大家還是有點“犧牲”的,但是也都沒有那麼計較。現在在急診,感覺大家是在一起面對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儘量相互幫助,能出一點力就出一點力,儘量把這個困難的現狀克服。

我們醫院允許感染的醫護人員休息,包括週六、週日在內,可以休息5天。有些醫院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可能你感染了沒幾天,但是因爲實在沒有人了,醫院還是會打電話找你回去上班。休息5天其實也還是不能完全恢復好,很多人都在帶病上班。今天跟我一起上班的一個同事就一直在咳嗽,咳得比來看病的病人還頻繁,基本沒有停過,講話也講不出。診室裡面很吵,有些病人聽力也不是很好,醫生說話要比較大聲,但是又要戴口罩。

很多醫護人員是剛剛感染過,或者沒有感染,但待在急診裡面可能上兩天班又發燒了,陷入了惡性循環。(醫護人員的)人數少了超過一半以後,事情就越來越“討厭”了。因爲人越少,剩下的人就越累,越容易生病,人多一點的話,大家還能相互分擔一點。現在急診的很多護士,原來也不是急診的,都是其他各個科室調過來的,也要重新磨合,重新學習一些急診的“套路”。情況還是挺吃力的,士氣也不是很高漲。

我們現在還沒有時間去協調這些事情,把相互之間的關係理順。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把整個局面穩定下來,把排隊的病人看掉,保證沒有出現一些重大的惡性事件,比如本來應該能夠救治的病人,最後沒能救治成功。

大家都知道現在不是最好的組織方式、運籌方式,但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只能在運動當中去調整。現在就希望感染到達峰值以後能夠出現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感染的醫護人員慢慢地恢復,返崗的人,尤其是有治療新冠的經驗的醫護人員多一點。也許堅持過這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以後,能看到一點希望,大家慢慢地可以把事情做得再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