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傷害不輸香菸 2時段勿戶外運動「機車族要戴口罩」

臺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成果,顯示若30年持續暴露在PM2.5的空污環境,比每天吸一包煙的罹癌風險更高。(圖/記者方萬民攝)

肺癌爲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已取代肝癌成爲新國病。根據臺大公衛學院研究,若持續30年暴露在一定濃度以上的空污細懸浮微粒(PM2.5)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比每天抽一包煙還高,這或許是近來不吸菸肺癌患者激增的原因之一,醫師建議上下班時間最好別進行戶外運動,以免吸入大量空污,而機車族也要佩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才能過濾廢氣裡的微粒與道路揚塵。

「不只是臺灣,全世界不吸菸的肺癌患者都增加!」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告訴CTWANT記者,肺癌是全球及臺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臺灣每年約有9,700人死於肺癌,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五分之一。雖然臺灣近十年來肺癌的標準化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但其發生率仍在增加,尤其是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比例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

空污正是原因之一,臺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發現,若持續30年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粒子)空污環境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會比每天吸超過一包煙的人風險高出1.044倍。此研究利用環境部2005至2020年全國PM2.5監測資料,再以空污能見度、PM10推測1968至2004年各地區空污PM2.5濃度,比對國內1997至2020年肺癌登記資料,此爲全球首篇分析30年空污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研究刊登於《環境研究》國際期刊。

根據環境部統計,2023年各項空氣污染指標,PM2.5年平均濃度以雲林縣19.3微克/立方公尺(μg/m3)最高,主要是少雨、弱風天數多。其次爲嘉義縣市及金門的18.8μg/m3,離環境部所訂中南部年平均值15μg/m3仍有一段差距。

戶外運動的地點很重要,研究顯示公園比馬路旁更好,比較不會影響肺功能。(圖/記者方萬民攝)

PM 2.5 已被證實是致癌物,肺部自然是首當其衝、最先受害的器官。長期關注空污的北醫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曾建議,民衆可先自我審視,平常最容易暴露到髒空氣的來源是什麼?

例如鄰近工業區的居民須注意工業排放空氣污染物,都會區居民則受交通廢氣影響較多,因此必須從住家環境開始瞭解可能的污染物質,再以適當的方法排除或減少空氣污染物的來源,例如簡單的把窗戶關上、減少揮發性化學產品的使用、烹調習慣的改變、室內植物的擺設、空氣清淨設備的裝設等方法。至於交通,爲了方便逼不得一定得騎摩托車時,莊凱任強調「口罩絕對是必備!」

國健署建議機車族配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符合 CNS14756),除了吸附車輛廢氣中的有害氣體,也能過濾掉混合在廢氣裡的微粒和道路揚塵。由於這類口罩的活性碳會吸附污染物,長期使用後可能失效,因此不建議長時間重複使用。

在《空污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臺大公衛學院陳保中教授提到自身的運動方法,「我通常早上6點多到醫院,避開高空污時段;下班時我會走比較少空污的『路線』,儘量避開大馬路,改走小巷弄」。運動也是同樣道理,儘量避開交通尖峰的上、下班時段,避免吸到廢氣。

對於場地,陳保中教授也有一番見解,「河濱公園是蠻好的運動場地,車少、空曠,河道旁風大,有風流動能加速改善空污;另外,臺灣山林豐富,不必特別去挑戰大山嶽,鄰近的小山丘也不錯,像臺北近郊就有很多條親山步道,也是假日運動的好選擇。」

「英國曾有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在馬路附近運動的人肺功能較差,而公園運動的人則較好。」方昱宏認爲空污是長時間的影響,雖能「趨吉避凶」,但很難靠着短時間的措施,如空氣清淨機、口罩來達到完全預防的效果,還是必須由政府來改善空污問題,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不過,方昱宏建議若要進行戶外運動,可到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查詢空氣品質狀態,若出現紅色警報、甚至紫爆,就不要外出活動,纔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空污危害。若必須外出上班或上學,國健署則建議配戴防霾(PM2.5)口罩(符合 CNS15980),以濾除空氣中的 PM2.5 微粒。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