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感冒切忌亂吃藥 謹防過敏要人命

寒來暑往,四季更替,氣候的無常變化,人們在這頻繁的變幻中備受考驗,感冒往往於此時趁機而入,導致人們出現發熱、渾身痠軟、流涕咽痛等不適症狀。人們應對感冒挑戰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人選擇“硬扛”等待自愈,有人選擇積極就醫診療,也有人選擇去藥店購買感冒藥自行服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看似再平常不過的自行吃感冒藥有可能導致過敏反應,重者甚至可以致命,需要高度警惕。以下案例就是一次沉痛的教訓:

今年夏天的某日,家住浦東祝橋鎮的王老伯(化名)因感冒發熱在家自行服藥治療,不料服藥後不久突然出現氣促、呼吸困難等症狀,家屬立即將其緊急送至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急診科救治。王老伯入院時神志不清、血壓低至測不出、心跳停止、指末氧飽和度測不出,急診醫生第一時間詢問病史後首先考慮藥物過敏,立即給於抗過敏、抗休克等藥物治療,同時行心肺復甦、氣管插管。在氣管插管過程中,可見喉頭水腫,導致插管困難,於是立即轉換爲環甲膜穿刺,經過緊急開放氣道後,王老伯指末氧飽和度較前明顯改善,升至85%,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提示嚴重酸中毒、二氧化碳瀦留狀態,予以持續胸外按壓的同時糾正酸中毒、多次腎上腺素靜推……在驚心動魄的19分鐘搶救後,王老伯自主心率恢復,多巴胺靜脈滴注下患者血壓可維持在正常範圍,而後轉送至ICU進一步救治。通過急救和後期住院系統治療,王老伯最終好轉出院。但遺憾的是,此次過敏也導致了其腦功能嚴重受損,或將面臨終生殘疾。

王老伯平時身體挺好的,感冒吃個藥怎麼會過敏,而且還這麼嚴重呢?

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過敏性疾病,並且過敏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正常情況下,物質通過呼吸、飲食、注射或接觸等途徑進入人體後被識別爲有用物質、無害物質和有害物質。對於有用物質(水、糖、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人體會將其吸收再利用;無害物質可被分解成有用物質後被人體吸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將被自然排除;有害物質(病毒、細菌、某些有毒成分等)將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因此過敏與身體的健康狀況無直接關係,王老伯雖然平時身體健康,但是在感冒時,在無醫師或專業人員指導下自行服藥治療,一旦發生嚴重藥物過敏,導致了休克或喉頭水腫窒息極有可能導致死亡。

當今世界發展的速度令人驚歎,生存環境也伴隨之更加複雜化,人類的過敏相關症狀也呈上升趨勢,全世界約有20~40%的人口爲過敏問題所困擾,過敏被列爲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膚疾病、食物過敏、藥物過敏和嚴重過敏反應等。在龐雜的過敏性疾病中,還有一類非常重要的過敏性疾病相伴左右,即“治病”的藥物也可能“致病”,這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絕不容忽視的問題,即藥物過敏。

什麼是過敏?

過敏,又稱爲過敏反應,學名變態反應,是人的機體對於一些有用物質、無害物質、人體自身組織等,人體免疫系統錯誤識別爲有害物質進行攻擊的變態反應,導致人體正常組織出現損傷,即一種或多種致敏物質刺激導致的機體功能紊亂和(或)組織損傷等病理性免疫反應,而這些物質對大多數人是無害的。

過敏分爲哪幾類?什麼樣的過敏可能致命呢?

生活中的過敏原大體可分爲四類:食源性過敏原、吸入性過敏原、接觸性過敏原和藥物過敏原。

過敏是指機體免疫系統產生的一種變態反應,根據免疫機制和反應時間的不同,臨牀一般將過敏分爲四種類型,分別爲I型、Ⅱ型、Ⅲ型、Ⅳ型。

1、Ⅰ型過敏反應:有時也稱作速髮型過敏反應,是指機體遇到抗原後的數秒鐘或數分鐘即刻發生的反應,在數小時後可能趨向緩解,常見於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食物、藥物過敏、昆蟲叮咬過敏等;

2、Ⅱ型過敏反應:即細胞毒性反應,當吸附於細胞上的抗原性藥物或微生物,或細胞膜本身的抗原成分,與IgG或IgM抗體作用後,結合或不結合補體,使細胞溶解或被K細胞殺傷,或被吞噬細胞吞噬,從而引起機體病變,常見於血型不符的輸血反應、新生兒溶血病、藥物性溶血、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

3、Ⅲ型過敏反應:即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反應,當抗原進入體內,與抗體形成免疫複合物後,大分子複合物被吞噬細胞吞噬,小分子複合物可通過腎排出,而可溶性的中分子複合物卻留下來,沉積於毛細血管基底膜,通過激活補體,吸引炎性細胞、中性粒細胞聚集而引起組織損傷。主要見於血管炎,包括血清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過敏性紫癜等;

4、Ⅳ型過敏反應:即遲髮型變態反應,並非在接觸抗原後立刻發生,而是要延遲24-72小時。致敏T細胞參與是本型反應的關鍵,它不需抗體參與,可見於接觸性皮炎、結核菌素試驗等。

其中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是一種嚴重的、危及生命的全身性過敏反應,其特徵爲迅速出現的潛在致死性的氣道(A)、呼吸(B)或循環(C)疾病,常伴也可不伴皮膚粘膜改變 。嚴重過敏反應的臨牀症狀各異,其中以皮膚粘膜症狀最爲常見(> 90%),其次爲呼吸與循環系統症狀(> 50%)。食物、藥物與膜翅目昆蟲(如胡蜂等)毒液是最常見的過敏原。

爲什麼藥物性過敏風險更大,感冒發熱不能亂服藥?

藥物是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快疾病康復,然而,藥物在發揮着疾病治療作用的同時,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不可避免的有害反應,又叫“藥物不良反應”,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令患者和醫生聞之頭疼的 “藥物過敏”問題。在藥物不良反應中,藥物過敏約佔40%。

藥物過敏反應本質上是由明確免疫機制(藥物特異性抗體或T細胞)介導的藥物超敏反應(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DHRs),藥物過敏屬於B型藥物不良反應,由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爲對按人類通常使用的劑量服用的藥物產生的劑量無關、不可預測、有害和意外的反應,而A型藥物不良反應大多與長期用藥或者與藥物的藥理作用相關,其反應和用藥劑量有關並且是可以預料的,又叫藥物副作用。

藥物過敏覆蓋了過敏反應的四大類,也就是說藥物過敏反應能引起I~IV型的全部免疫反應。藥物過敏的臨牀表現可累及皮膚(皮疹、瘙癢)、呼吸系統(呼吸困難、憋氣)、消化系統(噁心、嘔吐)、血液系統(血細胞減少)、心血管系統(血壓降低),也能引起患者寒戰、發熱等全身症狀。其中最快發生的是I型免疫反應導致的藥物過敏,常常在服藥後數分鐘到1小時左右即開始出現症狀,這其中就包含了藥物過敏最嚴重的表現之一:過敏性休克。所以在使用一些易引發過敏反應的藥物時,需要密切注意短時間內(特別是用藥後1~6小時內)是否出現相關過敏症狀,並與醫生保持溝通。

根據國內外文獻報道,較常見的過敏藥物包括抗生素(如青黴素、頭孢菌素、磺胺類等)、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塞來昔布等)、造影劑(碘普羅胺、碘克沙醇等)。而青黴素是國內報道的較爲常見的致敏藥物,其他的常見過敏藥物包括磺胺類、頭孢類、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

從現代醫學角度上來說,藥物過敏的機制仍然十分複雜,識別也較爲困難。現今一般使用的診斷手段主要有皮膚點刺試驗、皮內試驗、斑貼試驗、實驗室檢查及藥物激發試驗等,我們需要諮詢專業醫生後進行相關檢測。

一旦發生藥物過敏反應,我們應該如何處置?

1、 常規且首要的做法是:立即停用懷疑過敏的藥物,並給予抗過敏治療;

2、 儘量避免使用或者再次使用曾經過敏的藥物。在權衡利弊後不得不使用情況下,建議在醫療機構密切監測下使用,可使用抗過敏藥物(如抗組胺藥物、激素)進行預處理,儘可能防止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同時準備好搶救措施。

3、 對確診或者關聯性比較強的過敏藥物,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爲患者建立藥物過敏反應檔案,並進行相關告知。

4、 生活中切勿盲目自行服藥,如需自行購買藥物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遵醫囑服藥,並且密切觀察,若出現過敏反應,不論起始症狀如何,均應及時就醫處理。

藥物過敏的診斷和治療在醫學上仍然有着很多挑戰,但是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髮展,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應對藥物過敏。在發現可疑過敏藥物時,尋求專業領域的醫生(如變態反應科、皮膚科等)的幫助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浦東新區人民醫院 秦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