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當手術結束麻醉醒來,病人爲何會感到全身陣陣涼意?

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老年朋友們可以接受手術治療。

然而,經歷過手術的人都深有體會:當手術結束麻醉醒來的時候,全身會感到陣陣涼意襲來。即使在炎炎夏日,依然會有“透心涼”的感覺。這是爲什麼呢?對人體又有哪些危害呢?應該如何去預防?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來探討一下圍術期低體溫的問題。

一、人體的正常體溫

體溫是人體五大生命體徵之一,它是物質代謝轉化爲熱能的產物。

根據測量部位的不同,體溫分體表體溫和深部體溫。體表體溫是指人體體表的溫度,它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深部體溫是指機體深部重要臟器的溫度,較爲恆定和均勻。正常人體體表溫度爲33℃左右,核心體溫爲36.5~37℃。

生理狀態下,機體可通過自身調節系統來維持體溫的恆定。當體溫升高時,機體可通過減少產熱和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相對恆定;反之,當體溫下降時,則產熱增加而散熱減少,使體溫維持在正常水平。

保持體溫恆定是保證機體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基礎。反之,體溫異常可導致代謝功能紊亂甚至危及生命。

二、人體的散熱機制

一般來說,人體有四種散熱方式。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每種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輻射:人體以熱射線的形式將熱量傳給外界較冷物質的一種散熱方式。輻射散熱是安靜狀態下人體最主要的散熱方式,約佔總散熱量的60%。輻射散熱量同皮膚與環境間的溫度差以及機體有效輻射面積等因素有關。環境與皮膚的溫差越大或是機體有效輻射面積越大,輻射散熱量就越大。

傳導:人體將熱量直接傳導給同它接觸的較冷物體的一種散熱方式。人體深部的熱量以傳導的方式傳導至人體表麪皮膚,再由後者直接傳導給同它接觸的物體。

對流:對流散熱是通過氣體和液體來交換熱量的一種方式。人體周圍總是繞着一薄層同皮膚接觸的空氣,人體的熱量傳給這一層空氣,由於空氣不斷地流動(對流),便將體熱散發到空間。

蒸發:當環境溫度等於或高於皮膚溫度時,輻射、傳導和對流的散熱方式均不起作用。此時蒸發就成爲人體唯一的散熱方式。

三、圍術期低體溫

圍術期低體溫是指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或手術後因各種原因導致機體核心體溫低於36℃。文獻報道,術後低體溫的發生率高達50%-90%。

四、圍術期低體溫的原因

圍術期任何影響體溫調節系統的因素均可導致低體溫。這些危險因素既包括內因(自身因素)和外因(手術因素、麻醉因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低體溫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內因

自身因素:隨着年齡增長,老年患者肌肉量減少,靜息肌張力降低,體表面積與體重比升高,皮膚血管收縮反應減退,心血管儲備功能下降,對低體溫的耐受力差。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不僅影響麻醉效果,還增加手術風險和低體溫的發生率。術前因精神恐懼、緊張等情緒波動,可使血液重新分配,影響迴心血量和微循環,術前因禁食,灌腸等腸道準備,會對冷刺激敏感性增強,導致抵抗力減弱,術中易引起低體溫。

2、外因

手術因素:使用揮發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揮發過程中會吸收和帶走大量熱量,體溫迅速下降。手術期間內臟或肢體的大面積、長時間暴露,水分會大量蒸發,使用未加溫的鹽水沖洗體腔,手術室低溫環境,手術時間越長,術中失血及輸入與室溫相同的液體,尤其是大量低溫庫血,均可導致大量體熱散失。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均可對體溫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全麻插管後,低溫乾燥的氣體直接進入肺部,導致體溫下降。麻醉藥物可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導致外周血管擴張,肌肉鬆弛,產熱減少,干擾中樞性體溫調節,同時多數麻醉藥物具有血管擴張作用,散熱增加。

五、圍術期低體溫的危害

通常情況下,術中體溫降低1℃-2℃對機體雖有干擾,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傷害。然而對於病情危重、體質衰弱的老年人,術中低體溫可使機體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損,甚至危及生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手術切口感染:體溫下降2℃時患者切口感染髮生率明顯增高。

2、心血管不良事件:低體溫可抑制竇房結功能,引起心律失常,並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做功和耗氧,引起心肌缺血。

3、凝血功能下降:低體溫可減弱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酶活性; 通過調節測定溫度後的血栓彈力圖監測提示,低體溫導致血栓形成過程受阻,血液凝集強度減弱。

4、麻醉甦醒時間延長:低體溫可延緩麻醉藥物代謝,導致患者麻醉甦醒速度減慢,甦醒時間延長。

5、住院時間延長:低體溫導致患者在麻醉恢復室滯留時間延長,進入重症監護室機率增加,術後恢復緩慢,住院時間延長。

六、預防措施

1、術前評估與準備

綜合評估:對患者的高危因素、術中低體溫的高危因素進行全面評估,進行心理疏導。

調節室溫:手術間溫度設置在22~24℃,麻醉誘導前爲病人主動加溫,根據手術不同時段及時調節溫度。

2、減少散熱

減少暴露:接送病人、實施麻醉及手術時儘可能減少皮膚暴露,使用覆蓋物進行保暖。

使用加溫裝置:輸液輸血加溫儀、加溫毯、變溫毯、充氣式加溫儀等,確保輸入的液體和血液溫度適中。

3、體溫監測

實時監測:將體溫監測列爲圍術期常規監測項目,使用體溫檢測探頭對早期出現低體溫者及時採取相應的護理手段。

4、術後保暖

及時更換潮溼衣物:保持患者身體乾燥,蓋好棉被等保暖物品。

加強營養:在復溫過程中,根據患者需要,靜脈輸入葡萄糖溶液等,定期監測血糖。

5、預防寒戰

吸氧:常規予1L/min~3L/min的氧氣吸入,若呼吸功能恢復尚差,應加壓給氧。

藥物干預:若發生寒戰,給予高濃度氧吸入,必要時使用哌替啶、曲馬多、多沙普侖等藥物治療。

最後總結一下,圍術期低體溫是老年患者手術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其發生原因複雜多樣,對老年患者的影響深遠。通過術前評估、減少散熱、體溫監測、保暖及預防寒戰等綜合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圍術期低體溫,保障老年患者的手術安全和康復質量。

面對老年患者的脆弱體質和複雜的病情,醫護人員應時刻保持警惕,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確保老年患者能夠順利渡過手術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