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伍德——中鋒的當代化陷阱
克里斯蒂安伍德,可謂是今年最爲勵志的球員了。23.5分+10.8籃板+4.8次出手配合36.2%命中率的三分球,基礎數據之外頻頻打出的大號兩雙閃光時刻,表現亮眼的全區域移動防守,讓他在球迷中擁有了小號濃眉的稱號。而結合他落選秀的身份,曾經被CBA球隊退貨的尷尬歷史,更是讓其人的高昂表現平添了一層傳奇性的光環加成。
去年,伍德在活塞隊便已經打出了身價。他用23%的回合佔有率打出了高達65.9%的真實命中率,效率驚人。並且,他不僅可以像傳統的藍領中鋒一樣在籃下進行接球終結,更可以提供當代內線極爲寶貴的空間屬性,在三分線外的出手佔比高達37.6%,命中率38.6%也足夠優秀。而在防守端,伍德也拿出了當代內線中非常提高價值的能力,從籃下防守到三分線外,從中鋒對位到後場換防,他的覆蓋面積幾乎可以外擴到整個防守區域。19-20賽季,伍德在籃下6FT內區域的防守佔比只有43.1%,而對三分球的防守卻高達30.1%,其移動範圍之平均,可見一斑。
這樣一名中鋒,可以無縫適配於所有當代球隊的戰術體系,在防守端參與換防,在進攻端執行擋拆,提供效率可觀的外線輸出。幾乎所有的強隊,都對這樣的拼圖內線夢寐以求,能夠有效地爲自己的持球核心後衛形成呼應,拉開籃下環境,並且在防守時通過優質防守資源之間的對位交換,保護本方防守較弱的隊友,同時對對手的強弱側連線運轉持續施壓,保持防守資源分配的靈活機動而不崩潰。也正因爲這樣的原因,伍德被認爲是2020年自由球員市場中最大的內線資源,會迎接各個強隊的輪番追捧。
然而,結果卻似乎並不是那麼完美。伍德與火箭隊最終簽下的合同,也只有年均1300萬的四年合同,不要說全明星級別的武切維奇水準,距離大洛佩斯都有所差距。看上去,他並沒有表面上展現出的那樣搶手。
問題在哪裡呢?以本賽季的表現來看,伍德依然保持了上賽季的優勢長板。他的真實命中率從變態級別的65.9%下降到了59.7%,但出手卻暴增到了17.1次。在使用率上升到27.1%,籃下出手的吃餅環節佔比57.1%,拿到67.8%命中率的產出。擋拆後作爲掩護人接球的佔比28.6%,每回合可得到1.4分。產量上升的情況下,效率環比略降但總體保持效率基礎的變化,完全可以接受。且作爲內線球員依然不低的效率,反而體現出了他在目前定位下進攻加權的資本。同時,在三分球方面,出手從2.3次上升了一倍,來到4.8次,命中率卻只有從38.6%下降到36.2%的水準,作爲內線而言的產效結合反而上升了。僅從表面上呈現出的效果而言,伍德完全是一個全明星級的內線。
而在防守端,伍德在一貫的拿手好戲環節也表現出衆。基於火箭隊外線四小配置的防守特性,伍德對於三分線的補防工作量下降,佔比26.3%,轉而將重心放在了兩分區域內----籃下6FT防守佔比44.3%,10FT以內53.9%。防守部分,伍德依然兢兢業業地做着擅長的工作,奔波於頻繁的換位之中,對位中鋒的時間佔比只有38.9%,對於鋒線的盯防39.7%,對陣後衛則是21.4%。
作爲當代內線,伍德似乎可以滿足各位對這一位置在非核心功能化前提下的全部想象。或許,伍德讓各家強隊顧慮的並不是當代化的部分,而是他作爲內線的傳統功用。作爲五號位,終究還是需要籃板、籃下防守質量、二次進攻、掩護厚度的。在這一方面,伍德給出的貢獻完全不夠。
本賽季,伍德的進攻籃板率只有6.7%,總籃板率17%,二次進攻在終結中佔比只有5.4%,每回合得分只有1.29分,全面甚至落後於隊友考辛斯的7.7%,21%,9.7%和1.43分。而這樣的考辛斯,已經是連續兩次重傷後復出,爲了儘量保證速度而採取減重,且彈跳能力不比往日的打折版本了。而在掩護助攻方面,伍德在上場時間足有33.8分鐘,幾乎倍於考辛斯的18.3分鐘的情況下,場均只有2.8次,只略領先於考辛斯的1.9次。作爲類比,在出場時間基本接近的內線中,武切維奇和阿德巴約場均4.2次,艾頓4.6次,國王隊的霍姆斯4次,甚至連同樣傷病嚴重,已經逐漸轉型成三號位打法的格里芬都可以貢獻3.2次,大量參與持球發動,只承擔一部分掩護環節的字母哥也有2.8次。
作爲一個首發中鋒,對比明星內線、天賦狀元、以此爲生的優質藍領,甚至身體損耗嚴重的老將,無論在有球端對於持球后衛的支援,還是在無球側對投手的幫助,伍德都沒有辦法很好地卡住對手。同時,作爲火箭首發陣容中幾乎唯一的足尺寸中鋒,伍德換防鋒線甚至後衛的過多,防守範圍過多的離開籃下,也勢必讓這一工作相對更多地落到塔克、努瓦巴的頭上,從而導致火箭隊在籃下防守的不利。
靈巧與手活,可以幫助他在擋拆順下或空手切入時打出自己的效率,且在防守端移動飛快,補防到大部分位置中的大部分球員。但是,在進攻端,當他手中沒有籃球時的掩護牆作用,在防守端,當他作爲唯一正統內線而需要護住籃下攻框時,他的效果作用和貢獻數量,卻不夠突出。伍德滿足了當代中鋒中的“當代”部分,卻難以兼具中鋒這一位置作爲功能性角色的傳統性基礎作用----場上最大的身板,所給予的籃下對抗、掩護擋人、籃板拼搶、補籃終結。
事實上,即使到了當代NBA,作爲五號位的中鋒,依然需要這一位置上的傳統功能。如果擺出極致的五小陣容,放棄個體的籃下威懾力,而將一切都賭注在所謂的當代化上----進攻端的空間開發、持球爆破、分球迴應,防守端的團隊換防、彈性聯防,追求最大化的空間與速度---其結果可能會像上賽季的凱爾特人和火箭一樣,小尺寸的泰斯和更小尺寸的塔克+考文頓,在季後賽中被熱火和湖人用阿德巴約和濃眉這樣的足尺寸機動內線結合全隊高度的協防彈性,直接針對到死,而陣容中的輸出弱點斯瑪特和威少在防守適度放棄下缺陷放大,各自的持球發動機也在泰斯的低質掩護和火箭乾脆徹底的單打之下被持續壓迫。而在防守端,內線硬度不足的凱爾特人和火箭,也很難抵擋熱火和湖人藉助傳切配合與依賴前場高度+衝擊力的攻框。
可以說,強弱側銜接足夠完美,攻框開發強度夠好的頂級強隊,在全功率拉滿的季後賽中,是純機動型球隊完全無法應付的存在。他們擁有真正兼具傳統與當代功能的內線,能夠在前場的三個位置中搭建起掃蕩、護框、三分空間、順下/切入的終結基本均衡的雙人組合。例如雄鹿的大洛佩斯+字母哥,湖人的大莫里斯+濃眉,熱火的阿德巴約+雙協防巴特勒與克勞德,掘金的約基奇+格蘭特+米爾薩普。
這樣一來,進攻端,他們可以乾淨利落地直接沖垮純機動型陣容的均衡性,外線拉出小陣容的相對護框強點,前場組合粗暴衝框,且在進攻籃板、二次進攻上予取予求。防守端,前場球員的高度與速度兼具,能讓他們在最大限度跟上機動型球隊進攻節奏的同時,徹底壓制對手的籃下進攻,砍掉對手在高效區的威脅,讓對手的很多進攻回合變成對籃下望而生畏後的低效區出手,且壓制性的防守籃板也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轉換反擊機會。
面對這樣的對手,純機動型球隊的所有協防都變成“背景板裡多出的幾個配角”,進攻端則變成了凱爾特人的“被防守逐漸收緊聯防壓迫後的反覆倉促轉移和勉強出手”,火箭的“頭鐵單打與亂槍三分的完全低效”。
歸根結底,即使在三分和空間的重要性無比上升的今天,籃球依然是一個越接近籃下越有效率的運動,也依然是一個防守人離得越遠出手越靠譜的運動。因此,無論是攻還是防,大個子作爲傳統工具人的那些藍領貢獻---藉助身板的掩護,籃板的確保,護框的頻度與強度,依然有着相當高的價值。當代化的三分空間屬性、上線組織策應,在大部分球員的大部分時間下,也不是爲了自己投死對手或一手盤活全隊,而是提高對手的上提跟防必要,拉空籃下後爲隊友攻擊高效區創造環境。至於防守端,掃蕩也要建立在“本方能護好籃下”的基本前提之上。
當然,在球員功能多樣化、位置區分模糊化的當今,球隊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配置情況,自由靈活地構建人員組合,互相補足。以防守端配置而言,五號位如果是蹲坑,那麼鋒線的協助護框必要性下降,便可以配備一個掃蕩四號位+進攻外線強度更好的三號位(頂配版如大洛+字母+米德爾頓,四號位尺寸妥協版如爵士的戈貝爾+羅伊斯奧尼爾+博格丹諾維奇/英格爾斯)。而五號位如果在協防換防上大於籃下護框,那麼就需要像熱火對待阿德巴約那樣,爲他配備兩個---而非一個---協防籃下夠好的鋒線組合,且此五號位需要在進攻端貢獻更多影響力,拿出投射或組織的明星級水準。
而最佳答案,則是一人便能承擔大部分功能的五號位了----恩比德有了肘區持球的射程與出球,也有防守端的籃下威懾和移動速度,唐斯有了頂級的全區域進攻產效,防守端至少有身板,約基奇在進攻端得分組織無所不能,防守端的籃下噸位稍稍託底,於是他們便成爲了內線球星,而幾乎兼具一切的安東尼戴維斯,則直接幫助湖人成爲了總冠軍。
總而言之,通過前場三人的組合,靈活配備自身擁有球員的長處特點,球隊總是要在當代風潮與傳統規律之間,在外線和內線、三分和吃餅、輪轉與護框之間,在總強度上實現一個很好的平衡兼顧。做到了這一點,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強隊。而當代內線的球星級人物,則是能夠提供相對更多功能的存在,從而讓本隊在配置時餘地更大,能夠在更多環節上實現強度積累提升。
而我們來看伍德,他顯然並不能很好地提供傳統內線的作用,籃板保護不夠力,二次進攻稀薄,籃下防守比重較低。他的所有技能點,幾乎都點在了當代性的部分,而其中的機動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賴於同尺寸中的輕型體重(2.08M僅有97KG,而同身高的考辛斯則足有122KG,同樣以機動大於護框聞名,甚至需要強護框雙三協助的阿德巴約,也是2.06M+115KG),因此甚至不具備“好歹算是個肉盾”的基礎。而在進攻端,伍德在擁有三分空間性的同時,卻難以在自己不出手的回合中用不足的噸位掩護隊友,擋拆難以擋住防守人,對無球投手的掩護更談不上,主要作用便是單一的個人終結,籃下吃餅或外拆三分。
這樣一來,傳統環節能力缺失過多的伍德,讓火箭非常難以靠其他位置進行相關補足。雖然有了一個名義的中鋒,但想要達到的作用幾乎都沒有完美實現。上賽季季後賽中持球后衛在缺乏掩護之下的防守針對性壓力,投手的出手空間缺乏,依然在低質量的掩護之下得不到解決。本賽季與考辛斯的橫向對比中,當伍德下場而考辛斯上場時,火箭的真實命中率61.3%,三分球則是50%,而二者對調,全隊表現則驟降到55.3%和37.6%。並且,這還是在伍德更多參與主力組合的情況下。火箭缺失正統內線時的兩大弱點---攻防籃板和雙方順勢的快攻和二次進攻,以及內線保護,伍德也沒有做到很好,出場時火箭只有場均3.1分二次進攻,1.8分快攻,而對手則可以掠下10.3分二次進攻和11.4分快攻,且在油漆區場均包攬34.3分,相對劣勢依然巨大。而有了伍德,火箭也沒有同比的相關弱點提升,二次進攻得分變化-0.1分,快攻轉換-2.6分,防守情況則分別是+0.2分和持平。
可以說,在藉助持球后衛爆破後的內外拆吃餅環節,伍德可以非常好地提供輸出,完成得分的積累,而隊內首發陣容中鶴立雞羣的身高,也讓他必然地摘下了很多籃板,從而打出了好看的基礎數據。但是,伍德自身作爲傳統內線的功能極度缺乏,而火箭隊又不具備足夠的鋒線資源去做出足夠彌補。於是,火箭便只能繼續籃下防守無力狀態下的準極致全員換防,繼續走着換湯不換藥的“五小”思路。
伍德帶來了身高,帶來了當代內線的全新功能,但卻沒有帶來內線在籃球運動應運而生後便應該做到的東西。火箭隊看似打破了對於當代思維的過度迷戀,迎來了撥亂反正,但這一切卻只是看上去很美,引進的依然是一個極致當代化的“怪胎”。或許,歸根結底,還是伍德的天賦不夠頂級,終究是被選秀淘汰的天賦級別,終究無法兼具更多的功能屬性吧。
上賽季,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有體現。但活塞有資源,可以讓伍德可以更多地站到四號位。在這個位置上,他是非常合適的人選---作爲鋒線的上下搖擺參與,作爲空間四號位的三分投射,而將強側掩護和籃下防守交給五號位。然而,如果在這個位置上,伍德的競爭力也是不足以拿到更高薪水的----他沒有更強的搖擺型四號位,如塔圖姆(或曇花一現的西亞卡姆)那樣的面框持球能力,也沒有字母哥那樣面框後的體系帶動力,甚至不如托比亞斯哈里斯在持球和無球間的靈活切換,充其量,他只是一個標準化的制式型空間四號位。
伍德在投入市場之前的輿論受捧,大部分來自於他身材賦予人們的五號位想象空間。他的一切長板,只有在五號位上,才能成爲球員級別晉升,影響力提高的重要加分項。遺憾的是,他並沒有兌現這些想象空間,只是得到了更漂亮的數據,而缺少了高階數據體現的綜合性攻防影響力。大量的進攻終結權重讓他的PER隊內第一,OBPM2.6領先全隊,但OWS0.6也只是持平於埃裡克戈登,而引進他至關重要的防守端,他卻表現不夠明顯,DWS0.7僅高於退化嚴重的塔克0.1,DBPM更是隻有隊內常規輪換中排名第六的-0.3。
徒具當代化的內線,前場技能搭配不夠完善,對於球隊造成的影響,在今天籃網與老鷹隊的比賽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老鷹隊的約翰科林斯,克林特卡佩拉,正代表了兩種內線中上級工具人的類型。約翰科林斯,可以提供外線的三分投射,空間屬性極佳,但防守端既缺乏籃下硬度,掃蕩速度也不夠,換防更是稀薄。而卡佩拉,有着比較好的籃下護框,正面應對突破的身板,但在進攻端只能以順下吃餅作爲終結手段,缺乏空間貢獻。科林斯站在四號位,進攻端達標,但防守端卻無法完成掩護卡佩拉這種傳統內線的作用,而站在五號位,則自身籃下防守欠佳。卡佩拉只能站在五號位,進攻端缺少外拆,只有高效籃下終結這一部分。科林斯和卡佩拉組合起來,老鷹擁有了空間、吃餅、護框,卻缺少了至關重要的掃蕩,那麼他們就打出了今天對籃網的比賽效果。
進攻端,籃網的防守對老鷹辦法不多。科林斯內外拆,甚至即使是卡佩拉高效內拆,對於特雷楊都有環境加成,讓籃網的小喬丹幾乎沒有辦法。同時,老鷹側翼還擁有着雷迪什這樣優秀的迴應點,讓籃網對於唯一機動資源杜蘭特的使用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哪一頭都沒有防住。籃網必須在決勝階段拿上五換防(類似於湖人隊濃眉五號位的決勝陣容)才能解決問題。
但同時,籃網的進攻,也是科林斯和卡佩拉無法解決的。如果籃網仍然使用喬丹與哈登/歐文的擋拆配合,那麼卡佩拉的籃下防守還可以發揮作用,喬丹只能向內切入,而哈登和歐文作爲持球手的攻框環境較差,缺少高效區比例對衝之下,必然不能單純持球投和幹拔三分,效率會變得很差,這也正是哈登此前吝嗇出手的部分原因。但是,籃網調用杜蘭特擋拆掩護,在面框與45度區域的中遠距離拆開後頻繁出手,並且結合以各種接球后的快速終結,單打得分,便給了持球后衛的籃下空間---特雷楊或敘爾特換防後防不住,只能勉強讓內線或雷迪什來解決,但內線出來則籃下空虛,雷迪什到持球端後,喬哈里斯的側翼威脅同樣會調開籃網的雙內線。本場比賽,喬哈里斯出手較少,但出場足有40分鐘不到,便是一種戰略威懾作用---並不是被動無法出手,而是加大老鷹的防守壓力,打擊雙內線不足的移動速度。
於是,雖然杜蘭特效率一般,但哈登的內線出手增加,外線三分便有了效率上的對衝,個人得分打開,而納什更是用歐文和哈登的更多分開上場、輪流擋拆,加大歐文的內線比例,進一步拉昇了傷害,三巨頭集體開花。而到了決勝時刻,籃網隊讓杜蘭特滿功率機動,拿下小喬丹這一弱勢點,前場人員組合的功能不足緩解,而老鷹則依然只能故我,於是比賽結果便昭然若揭了。
那麼,回到伍德,他能夠拿到科林斯或卡佩拉的價格嗎?進攻端,他效果接近於科林斯,掩護質量不如卡佩拉。而在防守端,他必然站在五號位才能發揮錯位意義最大的情況下,籃下護框質量過低,比不上卡佩拉。因此,1300萬的身價,或許已經是比較合適的數字了。
作爲四號位不具有競爭力,作爲五號位缺乏基礎功能,這便是克里斯蒂安伍德,在拿出如此基礎數據的情況下,依然在各個球隊眼中只有當前檔次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