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理】同是廣東人,爲什麼客家人愛當官,潮汕人愛做生意?爲什麼說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

廣東有一種說法:廣東人從中原南下的時候,廣府(粵語系)人帶了一雙筷子,來到廣東就吃吃喝喝;客家人帶了本書,來到廣東就認真讀書,謀取功名;潮汕人帶了套茶具,每天就聚在一起喝茶溝通信息,談論哪裡有生意可做。

廣府民系

廣義的廣府民系又稱爲粵海民系,爲廣東本地三大民系之一;狹義的廣府民系則來自廣州府的歷代地名,即廣州一帶的人羣,古稱番禺舊裔),即爲廣府人,是以南越族原住民爲主體,經過漢文化兩千多年不斷同化而成的一個民系。狹義的廣府民系只包括以廣州文化爲核心和以廣州話爲母語的人,主要分佈於今天的廣州、佛山一帶。

廣義的廣府人則包括九大分支,包括大量語言、風俗相距較遠,不少甚至很難溝通的人羣,這些民系包括粵海民系、莞寶民系、羅廣民系、四邑民系、高涼民系、邕潯民系、勾漏民系、欽廉民系以及吳化民系。在明朝海禁後,大量進入珠三角的人羣以及後來的香港人都被粵語同化。

根據譜牒記載,現在分佈在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大多數廣府人都是原珠璣巷居民的後裔。因此,珠璣巷成爲了廣府民系的民系認同物。

潮汕民系

即潮汕人,即傳統上的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他們起源於中原、繁衍於潮汕、成名於海外。當代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也稱“潮汕話”,簡稱潮語,近似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爲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60個國家和地區。

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以“愛拼纔會贏”爲座右銘,他們在各大領域尤其是商界成就顯著。故早在上世紀初便被譽爲“東方猶太人”。

潮汕人所在的潮汕地區在古時稱爲潮州府,如今潮汕地區則主要指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以及原潮州府豐順縣。廣義上加上了汕尾和海陸豐地區,但是和粵東三市人合不來。他們更傾向於把自己划向珠三角。

客家民系

即客家人,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現在在廣東主要分佈於梅州和惠州一帶,客家語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中原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

此後,客家人從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爲梅州、惠州、汀州、贛州。而福建甯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爲“客家祖地”。

廣東的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爲“世界客都”, 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爲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爲“客家僑都”。贛州是客家人南遷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稱 爲“客家搖籃”。

福建省長汀縣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作爲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所以被海內外六千五百萬客家人稱爲“客家首府”。

客家人與潮汕人文化差異

1.淵源——中原南遷

客家人源遠流長,也稱爲平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古時候在中原和江東江南地區,居無定所,四處遷徙,最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南遷來。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爲“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

秦始皇征服嶺南百越各族後,“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五十萬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嶺南客家人了。秦後還有三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第一次是西晉末東晉初的“八王之亂”因避亂而南遷;第二次是因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失敗而南逃;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因元兵進逼中原而避難。

潮汕人祖先也是秦始皇時候中原漢族遷來的,不過他們先是遷到了福建,後來就有一些遷到了潮汕。因此潮汕人跟閩南人是有着血緣關係的。

2.敢闖與不爭

雖然同是來源於中原地區,由於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俗。潮汕人來源於閩南那些已學會以捕漁爲生的中原人後裔。來到廣東後,他們繼續以打魚爲業。在茫茫的大海上,漁民必須以生命爲代價與大自然的驚濤駭浪抗爭纔能有所收穫,這也鍛造出潮汕人敢闖敢於鬥狠的性格。

而客家人在戰亂中逃生到廣東後,仍以農耕爲生,當時較平坦地帶的土地早就被當地族人開墾,爲了生存只能蝸居較爲偏遠的山林。作爲“少數民族”的客家人,爲了避免和本地族人發生衝突,他們不得不選擇忍讓和順從,從而形成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不與人爭強的族羣性格。

3.“迷信與開明”

對於潮汕人來說,出海捕魚是件風險很大的事情。出於對大海的敬畏,同時也是爲了更多的收穫和平安而歸,他們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並形成了很多的禁忌——這種敬畏天地的習俗仍被現在很多潮汕人保留着,讓外人覺得他們非常迷信;而客家人在山嶺裡過着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心情鬱悶和開朗時都可以在深山裡吼幾嗓子練練山歌(現在研究客家文化的是不能不去聽聽客家山歌的),自然就“開明”了許多。

4.重男輕女的思想

古人認爲女人的經血是不吉利之物,所以長期出海的捕魚活動便是“純爺們”的事兒。那時漁船遇風浪沉沒的事件絕不在少數,因而潮汕人必須生育足夠多的男丁以保證捕魚生計的延續。客家人與潮汕人一樣,也傳承了中原人那種重男輕女的思想,男尊而女卑。

但是對於潮汕人開說,如果一個家庭沒有了男丁,那就意味着未來他們將失去漁業的主要經濟來源,只能依靠耕田和做些小生意維生了,因而他們大有不生出男孩決不罷休之勢。直到如今,在潮汕人眼裡女兒仍不被稱作“孩子”的。而在女人也算作重要勞動力的那個年代,客家人似乎不會象潮汕人那麼的執着。

5.商場與官場

那時候的船工,船主是不發工資的,而是按個各人崗位貢獻大小以所捕的海魚來分配酬勞。這樣一來,漁民們上岸後還須把自己份額的魚到集市上賣,才能換取貨幣購買生活必需品。因此,那些不能下海的老人、女人和兒童便擔當起販魚的職責,而且逐步地,他們不僅販賣自家收穫的份魚,還收購那些家裡人手不足人家的份魚,做起了“二道販子”,這樣自己也從中可以賺點小利。

於是,潮汕人的生意經從孩童時代就開始身教了。而在山林裡耕種幾分薄地的客家人,餘糧本來就不多,在大山裡種些果蔬、養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魚、砍些柴草、釀些米酒等也就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對於油鹽醬醋布料等必需的東西用一些農副產品去集市上交換即可,不需要也沒有那麼多貨物拿去大張旗鼓地做生意,所以自古以來客家人從商的能力自然就不如潮汕人。

大海是潮汕人的生活出路。在他們眼裡,生活技能比虛無的文化更重要。在船上,所有的人同舟共濟,心要齊是必然的。即使是賭博,輸的人必須要認賬的,等上岸分魚時一併結算。萬一哪位運氣不好把自己的分成全輸光了,贏者也不能讓人家全家沒飯吃,可以讓你賒着等下季漁期的收穫再還,但要記利息。

這樣長期以來,形成了潮汕人之間的對外心齊、對內講信譽、錢財處理分明的族羣特點。這個特點也給現今潮汕人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潮汕人做生意缺錢時,可以僅憑着自己是潮汕人的身份向同宗人免抵押借貸,雖然是高息的也是必然要還的。

相比那些有能力、有好的項目卻苦於找不到資金的外省人,潮汕人憑着從小懂得經商的天賦和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秉性,再借助於比較容易的內部融資渠道,因而成功的機率就非常大了。所以潮汕人從商的多,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他們典型的代表人物。

而對於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舉作官。所以,客家人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學以至仕,那樣不僅把自己家族帶出山林,也會相互提攜,幫助族羣裡更多人的發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見面就有三分親”的說法,在官場上,客家人很講究這種同宗關係,而客家人忍讓和順從的性格也非常適合官場文化。

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

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遷漢族移民羣體中的一類,是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

古代客家先民的歷史開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經過千年演化,最遲在南宋已逐漸形成一支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形態的漢族民系。

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嶺南)土著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客家語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耕讀傳家是客家文化的特點。圍龍屋制度是古代農耕文化的巔峰代表。客家學是當今世界的一門顯學。

歷史記載:兩晉至唐宋時期,延續不斷的戰亂、饑荒,使得中原的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到閩、粵、贛地區。

客家人之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爲是在河洛。“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像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事實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體來源的所在。

客家文化承傳於黃河流域的儒家思想,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徵的一種文化枝幹。“耕讀爲本”、“學而優則仕”,是客家人根深蒂固的信念。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早在清末,學者徐旭曾所撰著的《豐湖雜記》裡已經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之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之南雄、韶州、連州、惠州、嘉應(今梅州)各屬,及潮州之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而“客家四州”則爲惠州、梅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傳說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稱爲“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爲海外客家籍華僑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稱爲“世界客都”;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着密切關係,被稱爲“客家搖籃”;韶關是名揚海內的“客家第五州”的主要繼承者。

客家民居分爲贛南客家民居、閩西客家民居、粵東客家民居、粵北客家民居等幾大流派。客家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爲中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爲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其實也許當一種文化快消失的時候纔會讓人珍惜,客家人就是回不去的中原人,家鄉已經沒了,反而倔強的保留了以前的傳統。到底誰纔是正統的漢族已經沒有辦法定義了, 濃重的鄉土情結和葉落歸根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榮光!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