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新視角:迎接開學後的國際書展
當讀者們以新的視角端詳展位時,心中就浮現出版社新樣貌;創意,常帶來生命力。圖/張俊哲
每逢臺北國際書展,各大出版社無不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期能吸引更多的讀者。要吸引人潮,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今年的挑戰更大。究其因,書展在開學後纔開幕,恐造成平常日的人潮驟減。就算週末加開到晚上十點,同學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品嚐豐盛的知識饗宴,也只能狼吞虎嚥,殊爲可惜。
其實我也曾罹患類似的「知識消化不良症」,只不過當年困擾我的是國際會議,而非國際書展。面對上百個專題演講和學術海報,我曾無所適從,只能跟着指導老師和實驗室同仁們趕場。遇到他們各有所好時,我只能臨陣脫逃。當時最令我痛苦的是會場中的那份迷惘,以及會後的那份失落;我彷彿置身在無助的時空,不知如何探索。曾迷航在書海和講座中的讀者們,很可能有過相近的焦慮和挫折。
我原以爲自己還不夠熱愛科學,纔會在學術會議中迷失了方向。後來,我察覺到同事們能從容不迫地做出了選擇,乃因他們事先做足了功課。在赴會前,他們就係統性地檢視了講者的講題和摘要,接着標示出席的優先次序,甚至還會主動和講者聯絡,徵詢會後洽談的可能性。其實要執行這些前置作業並不難,但唯有事先預習,方能在會場聚焦,進而產生了「新視角」來洞悉知識。因此在踏入書展會場前,我建議讀者們可先上網,由書展官網海選感興趣的書目和講題,然後加以排序。很可能這個花不到一小時的行前作業,將在展場帶給您充實而愉快的一天。
根據過往的經驗,書展最令人着迷之處,莫過於各展位的創意設計,以及各講座的溫馨互動。誠如前述,行前規劃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然而我仍建議讀者:請預留大約三分之一的行程「漫遊」,容許自己在那個時段隨意遨遊,或翻閱自己原不感興趣的書,或旁聽不在規劃名單中的講座,甚或和未曾謀面的作家打開話匣子聊聊。這個類似下課十分鐘之舉,可能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穫與樂趣。例如我好幾項跨國計劃的開展,以及和未曾謀面的作家變成好友,都是在會議或書展的「下課時間」,所擦出的火花。因此,預留部分時間給「不規畫」的行程,也算是行程規畫的一部分。
我覺得書展好似人生縮影:它既有開幕、閉幕,也有過程中的琳瑯滿目;我們始終無法窺其全貌,卻可用不同的視角端詳,以防以偏概全而失真。因此,我們大可抱怨書展在開學後纔開幕,但在落幕時,一連串的怨言仍然於事無補。抱怨易使我們的視角僵化、視野窄化;這好比雖身處遼闊的森林,卻仍猛盯着手機,然後感嘆螢幕不夠大。其實把壓力視爲助力,就是化危機爲轉機的第一步,也是面對壓力的「新視角」。既然受到限縮的時間還是時間,我們何不好好把握在場的每一分鐘?書展見!(作者爲臺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