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環境快速變遷 「新世代」不確定感增加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21)日舉行「新世代的機會在哪裡」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與談,討論當前社會變遷對教育帶來的諸多問題。(李侑珊攝)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21)日舉行「新世代的機會在哪裡」座談會,董事長黃昆輝在致詞時提到,科技發展與產經結構變化快速,「人工智慧」(AI)與「資訊與通訊技術」(ICTs)也改變產業工作型態與用人需求,新世代不但心理不確定感增加,還要迎接許多新的挑戰。

黃昆輝並提到,新的世代面對的環境變遷,不但快速而且巨大,例如新科技的快速發展、產經結構的改變,以及新冠肺炎的衝擊可能帶來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整個國際社會的大洗牌,新世代不但增加心理上的不確定感,也要迎接許多新的挑戰。

黃昆輝說,就以現代科技如「人工智慧」(AI)和「資訊與通訊」技術(ICTs)快速發展的衝擊爲例,改變了產業,尤其是科技產業的工作型態與人力需求,也連帶改變了人才培育的方式。

黃昆輝進一步指出,面對此一衝擊,除了教育必須因應改革,革新教學方式,打破現行學制的框架,更彈性化地整合課程外;新世代本身也需要在觀念上作調適,改變學習的態度,積極地充實現代產業用人所需的各項能力。

總統府資政、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則說,AI對社會的影響,各方專家都說不準,也沒有精確研究,但社會因此都得面對AI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陳博志並提到,從科技不斷進化的情況來推論,可以確定,未來「失敗」機會會很大,整個社會制度要更有能力應對「失敗者」,而在美國社會,失敗的人有爬起來的機會,但在臺灣,失敗者卻常被貼上標籤,「這個社會要讓大家有很多出路」,未來人才培育,靈活學習、發掘和解決問題,以及和社會連結的能都是重點。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認爲,當前社會聚焦的就業困境是「失業」,但未來可能成爲「無業」時代,社會面臨很大的典範轉移。要加緊推動智慧教育,大學教育和職業訓練,都應和數位科技、AI、互聯網等領域扣連,做一些相應的調整。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王麗雲指出,教育部重視國教端老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卻沒有引導大學端進行課程改革,教學方法仍採取體驗方式,有待改進。至於改進之道,則是學生應建立國際觀,但卻有不少學校誤解國際化,以爲有外國學生,或是姊妹校就是國際化,「在家也能國際化」,學生必須設法去了解其他國家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