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菌菇產業成爲富民新引擎

近日,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隆惠村的香菇基地,大棚內香菇長勢喜人,每一根菌棒上都長滿了肥厚的香菇,菌蓋圓潤飽滿,菌柄粗壯挺拔,整齊地排列着。陽光透過大棚薄膜,給予香菇充足的光照,空氣中也瀰漫着淡淡的菌香。

大武口區曾是一個傳統的工業區,但隨着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菌菇產業成爲當地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隆惠村香菇基地便是這一轉變的縮影。當地利用老舊溫棚和鹽鹼地,引進優良菌種和技術,發展香菇種植,不僅盤活了閒置資源,也爲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新渠道。大武口區依託自身優勢,積極發展香菇產業,並將其作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發展產業,技術是關鍵。在寧夏農科院的科技支撐下,大武口區香菇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成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據介紹,目前大武口區已新建菌菇溫棚40棟,計劃再新建菌菇溫棚50棟,預計增長率約64%。6月底種植菌菇約140萬棒,達到2023年全年種植量的2倍。上半年菌菇產量可達200萬噸以上,產值可達300萬元以上,較2023年全年增長25%;已輻射帶動110餘人就業,較2023年全年增長53%。科技培訓讓農民“富腦袋”,科技研發讓農民“鼓腰包”,科技合作讓農民“享成果”,科技賦能讓農民“奔小康”,隆惠村的村民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在產業發展初期,隆惠村香菇基地面臨着菌種選擇、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難題。寧夏農科院派駐大武口區產業發展服務專家任怡蓮,帶領團隊深入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楊曉霞是這裡的種植戶,2021年基地剛建成的時候就來到了這裡。一開始,她主要負責技術工作,後來跟着農科院的專家團隊學習,開始學習管理大棚。“基地剛建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多虧了農科院的專家團隊手把手教我們,現在技術方面越來越熟練了。”楊曉霞說。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大棚是老舊的溫棚,冬不暖夏不涼,溫度控制是個大問題。”楊曉霞回憶道,“後來我們和農科院的專家商量,在大棚邊上裝了噴霧系統,溫度控制問題就解決了。現在最頭疼的就是注水環節,水多了菌棒不出菇,水少了出菇量又小,我們還在摸索解決辦法。”在技術指導期間,任怡蓮和團隊成員定期來到基地,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講解菌種選擇、菌棒製作、溫溼度控制、病蟲害防治等知識。他們還根據基地實際情況,制定了科學的管理方案,並定期進行巡查,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我們通過引進優良菌種、優化種植技術、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爛棒率,提高了菌菇產量和品質。”任怡蓮介紹。除了定期培訓和巡查,農科院專家團隊還建立了遠程技術指導平臺。種植戶遇到問題時,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隨時與專家團隊聯繫,獲得及時的技術支持。“有一次,我發現菌棒上有病蟲害,不知道怎麼辦。我就給農科院的專家打了電話,他們馬上給我發來了視頻,指導我如何進行防治。”楊曉霞說。

據悉,大武口區計劃用三年時間,將菌棒生產能力提升至每年500萬棒,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