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促傳統產業升級
隨着“嗡嗡”聲響起,一架無人機在山西黃河北幹流管理局水行政監察人員李凱的熟練操控下騰空而起,飛向河道,對問題整改情況進行驗收。
“搭乘數字黃河建設的東風,我們北幹流管理局逐步整合涉河建設項目、河道採砂、取水口計量等數據信息,建立了河道監控平臺,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信息化手段有效解決黃河大北幹流河段戰線長、人員少的問題。”山西黃河北幹流管理局水政科科長許元輝告訴記者,目前已建各類視頻監控點159處,黃河大北幹流河津河段實現河道視頻監控全覆蓋。
這只是山西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黃河治理水平的一個方面。近年來,山西省逐步建立了黃河智慧工程管理信息化平臺、工程運行監測預警平臺、“三晉河務”APP等,實現了各類信息動態更新、工程實時報險以及工程巡查觀測和運行管理的智能化、常態化,爲黃河防汛和日常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科技的力量,不僅爲黃河生態保護帶來了新的變革,也讓山西黃河流域經濟發展迎來了春天。
長期以來,山西省在黃河流域經濟體系中承擔着資源供給的責任,煤炭、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隨着時代發展,傳統產業模式面臨諸多困境,產業結構亟需調整,科技創新成爲山西突破困境、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鑰匙。
就“黑煤”如何變“綠”來說,智能化建設重塑着山西傳統採煤模式。以華陽集團爲例,通過科技創新,該集團實現煤炭全入洗,進一步提升商品煤“含金量”,同時,原煤經過破碎機的處理,被粉碎成均勻顆粒,順着重介分選系統來到浮選機……在末煤全入洗車間內,經過一道道工序,黑色的原煤“化身”爲清潔能源。華陽集團選煤質量管理中心技術總監吳宏斌告訴記者,“有了科技助力,我們的末煤洗選能力增加1700萬噸”。
讓綠色成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讓科技爲綠色發展插上翅膀,是山西煤企積極轉型、努力踐行的發展方向。據瞭解,“十四五”以來,山西省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9%,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15個、綠色工業園區7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個。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山西省大力推動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等固廢規模化、高值化利用,以固廢爲原料開發了超細高嶺土、礦棉保溫材料等新產品,固廢年利用量提升至1.87億噸,並積極推進高耗水行業節水改造,助力“一泓清水入黃河”。 (經濟日報記者 樑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