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竹也能算碳權? 學者:左手納清冊、右手又計碳匯

農業部因而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送至環境部審查,17日召開首場會議討論。(林良齊攝)

臺灣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加上竹類生長快速、具有碳儲存能力,農業部因而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送至環境部審查,17日召開首場會議討論,但多名學者質疑砍伐下來的竹林竟然也可以算到碳匯、老竹碳吸存量爲0等違反保守性原則,最後決議補正擇期再審。

農業部代表表示,該方法學適用於符合竹林定義與土地合格性基本要求的竹林經營專案活動,並以收穫竹稈爲主允許相關竹林經營措施,土壤管理不採用深翻根株方式 ,且在不影響竹林經營狀態下, 不主動移除專案邊界內散。

農業部以高雄市某5公頃的竹林舉例,並把基線碳儲存變化量、基線收穫竹產品碳儲存變化量、專案碳儲存變化量、專案收穫竹產品碳儲存變化量扣除專案邊界內溫室氣體,預估執行20年的案可以獲得1074.9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碳匯。

但多名審議會委員質疑,方法學竟把荒廢竹林的碳吸存量竟爲0?那國家清冊中的自然碳匯爲何還是有計算在其中?不能左手納入清冊計算、右手又要計入碳匯又稱吸存量爲0,且砍伐的竹林難以追蹤流向,有符合「可監測」的原則嗎?更有老師批評,工業部門減碳計算十分嚴謹,但爲何到了農業部門就變的如此寛鬆?

還有委員提及,目前全世界僅有大陸有竹林經營碳匯方法學,但目前至今也沒有實際案例。

農業部林試所林產利用組研究員林裕仁說,目前有許多竹林荒廢,站在鼓勵企業及竹農立場,且投資竹林可以增加更多碳匯量,至於若要求每一個追蹤的流向都要有單據確實有困難。

最後,歷經約2小時討論,決議要求農業部補正後擇期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