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生命故事 鼓勵設老齡創新寫作獎
頃閱新聞得知,有位大學新鮮人囊括今年「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的「短篇小說」與「散文」兩個首獎,另也同時獲得「新詩組」優勝。新聞報導稱其「怪物新人」、「是歷年最大贏家」,誠然後生可畏,令人欽羨。
主辦單位的負責人在頒獎典禮致詞時稱,爲了完成詩壇前輩瘂弦傳遞火種的心願,今年另增「旭日書獎」,旨在鼓勵臺灣文學新秀創作與出版,增加其「被看到的機會」。得獎者兩名,各獲贈新臺幣二十萬元及獎座。
瘂弦是臺灣著名詩人,常被人尊稱「臺灣現代詩啓發者」,稍早以九十二歲享耆壽在加拿大辭世。根據坊間衆多名家的追憶,瘂弦在四十歲猶是壯年時期就停筆不再創作,即便仍有作品但無意示人,以致晚年常以一生詩作寫得太少而耿耿於懷,自嘆「是一個沒有完成的人」。
兩相對照,當「臺積電文學獎」以高額獎金鼓舞年輕人持續創作時,卻有一些頗具才華且有一肚子故事可寫的中老年人停筆,殊爲可惜。有鑑於臺灣老齡族羣人數日增,爲了激發老人們加入文學創作的行列,並增加其「被看到的機會」,未來有否可能增設「老齡創新寫作獎」,以「獎」誘人,或能促使長者在人生後半也能努力不懈地創作、分享其生命故事,以饗廣大讀者。
何況許多老人閱歷豐富,可以述說的生命故事遠較年輕人爲多。在「老人學」的學術領域早有「敘事老人學」」的知識分支,其意就在強調老人所述故事最能增進人生的「詩性美」。尤以透過老人創作的故事,不但可以讓讀者瞭解其所述時代背景與個人興趣所在,更可藉此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型態,從而體驗並豐富人生。
因而若能讓高齡長者樂於持續創作其生命故事並與他人分享,即便所寫可能看似「老生常談」,但其反映的人生意境,當也更具「凡走過必值得回味」的積極寓意,乃因「活得愈久,其生命故事當愈爲豐富」。
至於「老齡創新寫作獎」如何訂定年齡下限,初期或可以目前多數人(包括官方)所訂的六十五歲爲準,久之隨着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而略爲增加。君不見如今臺灣各大醫院的「高齡友善就醫服務」都已提升至八十五歲,若能鼓勵這些(超)高齡長者持續創新寫作,當也有助於減緩認知退化甚至失智症的侵擾。
當然「老齡創新寫作獎」這個名稱只是初擬,有識者未來或可仿照「旭日書獎」找到更好的名稱。我自己年逾古稀未臻耄耋,並不介意取其名爲「夕陽餘暉獎」,乃以其仍有積極和美好的意境與韻味。
總之,當大家多將鼓勵年輕人創作視爲理所當然之時刻,年長者也應同樣受到關注,乃因「智慧」深藏於每個人的語言與思想,而非任何特殊年齡族羣單獨持有。誠盼大家重視老人創新述說生命故事的重要性,因其多深藏智慧與經驗傳承的人生價值而應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