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陸》沒想到麻辣燙會以這種方式揚名海外(下)

這是開在日本的串串店。(網路圖片)

全世界人民都愛中國菜,雖然是面目全非的那種。

日本人尤其喜歡「中華料理」,從日本街頭巷尾大大小小的各種中華料理店你都能感受到,但真要細究起來到底是不是「中國菜」,可能都得打個引號。一直到前兩天,我在日本雅虎上看到篇文章,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三條新聞。

說是新冠疫情下,當地很多店舖都關店了,因爲空餘店舖出現、再加上租賃門檻降低,一些在日本的中國餐飲經營者開起了「中華料理店」。儘管新冠疫情中投資新店有不少風險,但是不少人認爲這也是一個機會。

因爲疫情前日本的審查很嚴格,外國人根本沒有機會拿到什麼好地段,特別是1樓的路面店,以前想都不用想。但是現在競爭變少了,所有人都能在澀谷之類的一等中心地段進行投資。類似的報道並不少:

這類夾雜在花裡胡哨的「熟女キャバクラ(熟女夜總會)」與「DVD鑑賞ルーム(DVD鑑賞室)」日本特色店舖之間,掛着更華麗的中文簡體字招牌的中華料理店,成了池袋、高田馬場、西川口等地方的一道風景線。

店裡賣的並不是按照日本人的口味改良過的「中華料理」,反倒是完全按照中國人口味來的正宗中國菜,所以吸引到了很多遠在他鄉留學工作的中國人。來店裡的客人,與其說是爲了滿足口舌之慾,如果說是滿足對家鄉味道的甜蜜想像。

然而沒想到的是,通過社交網絡的傳播,這些店同樣在日本年輕一代形成了話題度。

最典型的就是麻辣燙,原本是國內再尋常不過的街頭料理,近年來有被鄰國年輕女孩青睞的趨勢。

說個題外話,茴字有四種寫法我們都知道的,但我肯定你不知道「麻辣燙」在日本有幾種寫法:

1第一種是「麻辣燙/麻辣燙」。倘若在日本街頭見到「麻辣燙」的簡體字招牌,那這家肯定是中國老闆開的店,比如張亮麻辣燙、楊國福麻辣燙。一般地圖軟件、或者美食網站都會用到日文相對應的「燙」字。

那如果是日本人開的野路子麻辣燙店呢?一般會用「湯」字。

2所以第二種就是「麻辣湯」。湯,日語跟古漢語同義,有熱水的意思。在日本,招牌冠以湯字的基本都是溫泉旅館之類洗浴泡澡的地方。把「湯」字用在料理上,在日本人看來就很中國style。

有家叫「七寶麻辣湯」的連鎖麻辣燙店,看介紹說是上海過來的品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麻辣燙爲什麼不用現成的「燙」字,後來一查才知道,老闆是個日本人——就跟國內喜歡加「」的仿日風牌子一樣,所謂的七寶麻辣湯也妥妥是個仿中國風的中華料理,按照當地人口味改良過的版本。

3可能是「燙」字實在難寫,屬於日本生僻漢字,於是有了第三種「麻辣/麻辣 TAN」的寫法,前兩年在各種介紹美食的報刊雜誌上還挺常見。

4再後來,來自中國的麻辣燙已經完全變成了「マーラータン」(日本的片假名寫法,類似Malatang的拼音),也就是第四種說法。

很多中國人開的麻辣燙店,怕客戶不懂招牌裡的中文簡體字什麼意思,也會很貼心地在招牌上面用片假名標註。

這種全新的中華料理,一般叫「ガチ中華」,真中華的意思,連帶着周遭小吃燒烤、新疆餐廳、超市裡賣的中華菜(中國風味的熟食小菜),以及偶爾擦身而過的講着中文的男女老少,被人稱做「新・中華街」、「Little China」。

表面上看,街景和日本別處也沒什麼兩樣,一旦你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中有家中國料理餐館,並且生意非常活躍,又會感到有些意外。每一股風潮背後都會搭配着批判的聲音,困惑兼具擔憂的情緒也在日本的媒體間瀰漫開來。

當然,東西還是要先紅的髮指纔會讓人吵得不可開交,不是麼?至於麻辣燙爲什麼紅了呢……原因也挺簡單。

好吃自不必說,和各種高端餐飲相比,麻辣燙首先並不需要極度昂貴的食材,廚師很容易有樣學樣地複製,畢竟主要看的是菜品新鮮度,一鍋湯也可以賣好久,這些都非常容易實現標準化。最重要的是,它對不少人來說非常健康。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人追求原生態飲食,可能還是平時吃太飽了吧,讓我們有的挑。幾年前歐洲風靡過一陣子Paleo diet(石器時代飲食),不少人選擇迴歸農業社會老祖宗的飲食方式,吃些蔬菜水果魚類肉類等可以直接獲取的食物,並拒絕穀類豆類、乳製品之類經過人類加工的食物。

和麻辣燙雖然沒啥關係吧,但是食客的心態卻是大抵相似的。

我們都知道,麻辣燙的湯頭毫無疑問是重鹽重油,不宜多喝,但因爲可以自己挑蔬菜嘛,它的隨心和多變,讓一口臉盤大的菜盆子,能容納下所有生活深沉的滋味,很容易讓人產生健康的錯覺。

日本人也比較雞賊,他們開的野路子麻辣燙經常會用些高大上的營銷說法,帶上「春雨(粉絲湯)」「藥膳火鍋」之類的關鍵詞,廣告經常會這麼寫:

「辣椒裡的辣椒素擁有燃燒脂肪的效果;粉絲、蔬菜裡富含膳食纖維;湯裡使用了30種以上的香料,有一些在中國被用作漢方藥的成分:茴香能抗癌,花椒改善手腳冰涼,丁香子促進消化,淮山能美膚,孜然能調理腸胃……」

總之就是營銷「食補」的概念。

這是整個事情最弔詭的一環——記得我上大學時候,有段時間如果便秘了就會偷偷溜出宿舍,上街頭的麻辣燙館子大吃一頓,把湯都嗦完。一般晚上去了,半夜就能瘋狂噴射,比什麼華萊士的炸雞還要靈驗。順帶還能體驗那種火辣辣的快感,像是做了一套馬殺雞讓人在半夜久久回味。

要不是我從小吃到大,光看着描述,可能真會被各種養生功效給唬住了,以爲是什麼靈丹妙藥,偏偏很多外國妹子堅信這一套,令人哭笑不得。於是麻辣燙這種接地氣的國內平民小吃,忽的變成一種帶有異國文化包裝和田園暢想色彩的美味(而且新鮮蔬菜其實並不便宜)。

中國人開的麻辣燙店就比較樸實無華,該咋樣咋樣,做的都是中國人生意,不會搞什麼噱頭。麻辣燙本就是尋常的中國街頭小吃,從來不需要攀附上流來營造高級感。吹噓成包治百病的神奇料理,不過是商人裝瘋賣傻的騙肖手段罷了。

我不懂韓語,所以不知道麻辣燙在韓國是什麼情況,聽說跟火鍋、炸醬麪一樣在當地很火。時不時在微博也能看間追韓星的朋友,發到她家愛豆吃麻辣燙的切片。不過這裡我們還是關注食物本身吧。

往前推,開頭提到的荷蘭速滑名將Jutta Leerdam。想像下,也許再過幾年,這個鏡頭會是「麻辣燙打響攻佔歐美市場的第一槍」呢?

反正想想又不用錢,萬一哪天真成了。(mumu)

(本文來源:「BB姬」公衆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