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最強引擎讓假新聞瘋傳、撼動民主

臉書動態消息逐漸開始被假資訊與譁衆取寵的言論所主導,這一類內容後來被稱爲「假新聞」。(圖/shutterstock)

史塔莫斯(Alex Stamos)在2015年6月成爲臉書安全長,他不認同傳統上認爲安全長應該遠離公衆視線的做法。一般認爲,公司愈是談論安全漏洞,民衆就愈不信任公司。史塔莫斯認爲正好相反,避談相關議題只會導致更多漏洞。

然而他並不知道,從被錄取的那一刻起,事情就已經出錯了:當時臉書進行重組,安全團隊歸桑德伯格管轄。史塔莫斯帶領的超過百人的團隊,是桑德伯格麾下唯一的技術團隊。史塔莫斯甚至不是直接向桑德伯格報告,他的上司是法務長。也就是說,總管臉書資安的人和營運長還隔了一層,更不會和祖克柏與公司最高層幹部有交集。

史塔莫斯開始注意到,種種跡象顯示臉書沒有準備好迎接2016年選戰將帶來的事。

假新聞與陰謀論的溫牀

臉書動態消息逐漸開始被假資訊與譁衆取寵的言論所主導,這一類內容後來被稱爲「假新聞」。某種程度上,假新聞是臉書成功製造高互動導致的後果。就算你朋友非常少,臉書也會利用你最不熟的朋友,把你最可能迴應的動態送到你面前:你最可能留言、按贊,或只是暫停在頁面上幾秒鐘。你只要視線停留在某則文章上,臉書就會視爲你感興趣。

雪上加霜的是,用戶分享報導時,不管消息來源是重視真相的百年報紙,或是兩週前才冒出來的假網站,臉書呈現的方式都一視同仁。用戶很少會確認資訊來源。這幾年,假帳號發現,臉書各種鼓勵互動的做法,加上缺乏篩選機制,讓平臺成爲廣告營收的金礦(每當有人按下一則動態,假帳號就能拿到錢),或是適合推廣極端的思想。臉書受公司領導人影響,不太處理這種事,問題愈滾愈大。祖克柏支持言論自由,經常表示臉書不想負責探究貼文背後的事實。

作家芮妮‧迪雷斯塔(Renee DiResta)在2013年成爲母親,開始提倡注射疫苗的運動。那段時間迪士尼樂園爆發麻疹傳染,幾位州議員試圖通過強制施打疫苗法案。迪雷斯塔在臉書成立「加州預防接種」專頁。她驚訝地發現,反疫苗人士早已累積受衆多年。在臉書上搜尋疫苗資訊,多數結果都是反疫苗者的文章,充滿僞科學與陰謀論。儘管反對疫苗者只佔大州里人口少數,相關討論卻被偏激人士主宰。

迪雷斯塔發現反疫苗的問題顯示出臉書背後更龐大的問題。「這已經膨脹成瘋狂、不理性的陰謀論。」迪雷斯塔說。她認爲臉書追求成長與賣廣告的做法,必然會導致這種現象。臉書不斷宣傳自己是影響力機器:接觸受衆,改變他們的思想和感受,把你做的T恤賣給他們。然而,商業說服與政治說服基本上沒什麼不同。迪雷斯塔認爲臉書打造出推廣政治宣傳的引擎,她想辦法見到臉書的一位主管,對方承認有些社團的確有問題,但公司不想妨礙表達自由。「我不是要求你們打壓言論,」迪雷斯塔說,「我是在說,你們的推薦引擎讓這種社羣愈來愈壯大!」

事實上,在半個世界以外,迪雷斯塔擔心的事已經有令人不寒而慄的證據,地點就在菲律賓。

臉書是菲律賓的重要新聞來源。菲律賓2016年總統大選候選人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是民粹獨裁主義者,他散佈競選對手的假消息,錯誤呈現國家的整體狀況。杜特蒂的支持者在臉書放上駭人聽聞的消息,充分利用動態消息的瘋傳能力。動態消息的設計,讓毫無道德尺度的邊緣「新聞」網站,看起來和經過高標準審查的刊物一模一樣。由於那些可疑網站刊登的都是讓人忍不住點選的聳動內容,臉書的機制會獎勵那些內容。

「新聞人不說謊,但謊言傳播的速度比較快。」菲律賓頂尖記者、後來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雷莎(Maria Ressa)表示。杜特蒂寫手製造的假資訊隻手遮天。儘管雷莎多次向臉書抱怨,臉書不曾採取任何行動阻止這樣的行爲。

雷莎原本以爲,杜特蒂贏得選舉後,事情就會告一段落,但杜特蒂開始在臉書上利用同樣的手法,推廣他的高壓策略統治平臺。雷莎知道杜特蒂派勢力正在爲全球政治濫用者鋪路,他們將開始運用臉書來達成目的。雷莎強力要求和臉書的人見面,想向臉書提出示警。

但雷莎發現,臉書主管對於她用明確證據指出的事,都完全不願承認。「我覺得我談話的對象對臉書的熟悉度還不如我。」她說。儘管雷莎提供有問題的名字給臉書,他們過了好幾個月仍沒有采取行動。

雷莎日後回憶,那次會面,她在沮喪之餘,舉出她能想到最誇張的例子。「如果你們不採取行動,」雷莎告訴他們,「川普可能勝選!」臉書主管大笑,雷莎也笑了。這只是個笑話。沒有人真的認爲那有可能發生。

---

2016年秋天,某個星期一主管會議,隨着美國總統大選逼近,有人提起了假新聞。但祖克柏核心決策小團體決定,眼下是選戰最激烈的時刻,現在處理的風險太大。「我們不想要反應過度,」博斯沃斯說,「我們擔心採取行動會引發軒然大波。我們不想介入選舉。任何會讓我們看起來像在支持一方、對另一方不利的事,全是禁區。」

也就是說,臉書爲了避免介入選舉,放任譁衆取寵的誤導性言論在臉書上橫行,結果可以說干擾了選舉結果。

一切可以追溯到祖克柏在公司裡提倡的工程師心態。一切看指標數字說話。相較於臉書上的總貼文數,引發爭論的內容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負責產品的臉書人從數據來看事情,臉書每天有數十億則動態,假新聞只佔很小的百分比。從數字上看不出這個問題的急迫性。

「所有權力都在這些人手上,」一位臉書高階主管說,「他們看的指標,只有更好的廣告數字、更多成長、更多互動。他們只在乎那些。至於〔雪柔那邊〕,他們就要負責替那種做法收拾善後。基本上這家公司就是這樣運轉的。」

簡而言之,假新聞在臉書上蓬勃發展,但祖克柏的核心圈子渾然不覺,因爲,資料在哪?

---

桑德伯格和祖克柏日後會承認,臉書對假新聞問題太慢採取行動。選舉季開始時,平臺本身就是理想的假資訊散佈機器。由於動態消息的設計和演算法,假新聞基本上是歸祖克柏管的產品問題,但臉書沒興趣投入工程資源解決這個問題。假資訊會一直存在,部分原因就是臉書自祖克柏以降都堅信言論自由,即使是在人們並未說實話時。祖克柏樂觀的相信人性本善,認爲民衆自然會判斷真假。此外,祖克柏完全不敢想像臉書要扮演真相仲裁者的角色。

「當時的臉書,並不想實際插手判斷有沒有品質、是不是事實的問題。」2016年加入臉書負責新聞策略的安克(Andrew Anker)說,「那是非常危險的領域。」

然而,在選戰的最後幾周,假新聞激增,政策團隊的部分成員開始發現,公司的不作爲正在導致災難。新聞媒體與研究人員開始質疑,爲什麼網路上最受歡迎的貼文居然是造假的謊言,臉書提不出好的答案。

媒體毫無問題就能判斷哪些貼文有問題。造假者最明顯的手法就是捏造假的新聞來源,取個煞有介事的名字,編好攻擊希拉蕊的故事,接着把連結放上臉書。就連沒點連結看內文的人,也會看見標題與簡短摘要。

典型的假新聞工廠就像是《丹佛衛報》(The Denver Guardian),網站在2016年7月16日註冊,一開始沒什麼活動,直到11月5日,標題〈涉嫌參與希拉蕊電郵泄密案的FBI探員,明顯『被自殺』〉的假新聞突然出現,很多人都以爲《丹佛衛報》是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的重要新聞來源,但該州真正的大報其實是《丹佛郵報》(The Denver Post)。

《丹佛郵報》甚至刊登報導聲明:「不管你在臉書上看到什麼,《丹佛衛報》不存在。」《丹佛郵報》指出,《丹佛衛報》提供的編輯部所在地,其實是某家銀行停車場的一棵樹。儘管如此,那則報導還是被分享超過五十萬次,標題被瀏覽了一千五百萬次。NPR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的記者後來發現,《丹佛衛報》是住在洛杉磯郊區的四十歲男子捏造的。

選舉前幾周,比率高到驚人的臉書頭條動態,實際上是來自北馬其頓小鎮的假新聞。11月初,BuzzFeed新聞追蹤超過一百個最熱門的美國政治網站,其中許多都有規模龐大的臉書粉專,結果一路追蹤到北馬其頓,人口只有四萬五千人的韋萊斯鎮(Veles)。這個小鎮的假新聞事業和《丹佛衛報》一樣,純粹是爲了賺錢。

「臉書上的馬其頓人根本不在乎川普能不能進白宮,」選後造訪韋萊斯鎮的《連線》記者寫道,「他們只想賺錢,提升物質生活。」韋萊斯鎮的家庭代工產業,就是從保守派的部落格抓反對希拉蕊的文章,再放到臉書上流傳。每當有人點進去看文章,他們就能賺取廣告收入。那些文章通常完全是捏造的故事,但在臉書上看起來像是真的新聞報導。

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最後三個月,臉書上的假新聞互動已超越主流媒體的報導,也有人開始留意到這種現象。

---

2016年11月8日投票日,臉書員工出門投票,他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選舉季帶來的紛擾都將在希拉蕊勝選那一刻結束。

然而,川普當選了。臉書員工跟很多人一樣,對結果感到震驚。但沒有多少公司和臉書一樣,被質疑是否該負起責任:臉書是否造成了影響?

選舉後兩天,祖克柏在「科技經濟大會」(Techonomy conference)上臺受訪。祖克柏底下的人認爲趁早面對,臉書就能快點繼續前進,但事情並沒有如此發展。訪談人問起這次的選舉,祖克柏的答案和平時一樣,從頭解釋起臉書的使命,談論臉書如何運作,最後才提到假新聞:

我看到他們說的和這次選舉有關的報導。我個人認爲,臉書上的假新聞佔非常少量的內容,所謂假新聞以任何方式影響到選舉,是非常瘋狂的看法。投票者是依據自己親身的經歷做出決定⋯⋯我們真心相信人們的判斷力,相信大家懂自己關切的事、懂他們心中重要的事,所以我們打造出能反映出那些事的系統……。宣稱人們決定投給誰是因爲假新聞,那樣的看法深深缺乏同理心。

那次訪談我也在現場,祖克柏說那段話時,聽衆的反應其實很鎮定。祖克柏談論的方式感覺上也合情合理。然而,一離開訪談現場,祖克柏的那段回答只剩一句話:臉書執行長表示:認爲假新聞影響選舉,是瘋狂的看法。

幾個月後,祖克柏將道歉。後來被挖出來的事實讓他別無選擇。

(本文摘自《後臉書時代》/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簡介】作者史蒂芬‧李維獲得前所未有的採訪權限,長達三年貼身研究臉書,親訪祖克柏本人九次,並且深入採訪桑德伯格等核心高層,更訪問數百位員工與相關人士,爲這家公司寫下最詳實完整的紀錄,甚至成爲美國調查臉書的立法與監管單位人手一本的關鍵讀物。

性格,決定命運。每一個成功背後,都有代價。

「人們愛偷窺的程度超乎想像。」祖克柏在哈佛就從人類行爲模式看出商機,做出爆紅網站,更是新創典範,快速成爲地表最大社羣帝國,但臉書也在攀至巔峰之後,開始付出慘痛代價。

-以成長爲優先要務,忽視內容品管,造成惡意、歧視、暴力內容猖獗;

-穩抓龐大廣告商機,卻不斷侵犯隱私底線,用戶從此沒有秘密;

-爲了吸引開發者,過度寬鬆的公司政策導致史上最大個資外泄災難;

-全球最強大瘋傳引擎,卻也成爲假新聞快速傳播、操弄選舉的最強利器;

-靠精準眼光併購潛力競爭者,成爲市場最大玩家,卻成爲反壟斷最大目標。

本書將臉書十幾年來的決策,整理出清晰脈絡,讓我們看懂臉書今日的成功與失敗背後的原因。這家市值破兆、財務表現屢創新高的公司,卻逐漸失去信任,成爲邪惡代名詞。祖克柏在這樣的危機中,更突然宣佈改名Meta,全力發展元宇宙,背後又有何打算?

要了解臉書的下一步,就要從頭理解它走過的每一步。

【作者簡介】史蒂芬.李維(Steven Levy)是《連線》(Wired)雜誌特約編輯,曾創辦Backchannel,也曾任《新聞週刊》(Newsweek)資深編輯與科技通訊主筆,有七本著作,文章散見各大刊物,包括《滾石雜誌》、《哈潑雜誌》、《Macworld》、《紐約時報雜誌》、《君子雜誌》(Esquire)、《紐約客》與《首映雜誌》(Premiere)。

【譯者簡介】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近期譯有《教練:賈伯斯、佩吉、皮查不公開教練的高績效團隊心法》、《躍競思維》、《四騎士主宰的未來》。

《後臉書時代》/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