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使城市與水共存-抽水站站務人員

位於南港區的玉成抽水站肩負臺北市110的抽水量,站務人員必須定期檢查、保養機具,以及確保運行順暢。(攝影/黃政達)

位於南港區的玉成抽水站是東南亞最大的抽水站,肩負臺北市南港、信義、松山及大安區排洪安全,每當發生強降雨,或有夾帶豪雨的颱風侵襲時,抽水站人員無不上緊發條,隨時注意水位警戒線,兢兢業業地執行抽水泄洪任務;天氣風和日麗時,則進行機具保養與維修,讓抽水站發揮應有的功效。

日常任務

即時監測與數據判讀

「爲了防止驟雨造成災害,日常監測其實很重要。」玉成抽水站站長羅世權看着監測數據,述說抽水站的核心工作。他提到,以玉成抽水站爲例,負責的總集水區共1,701 公頃,東起向陽路、西至光復南北路、北到基隆河、南迄辛亥路,在這個區域內的降雨, 都會藉由下水道系統流至抽水站前池,「我們會透過監測系統來觀察前池水位,如果達到警戒水位1.8 公尺,就會打開閘門排水,進行水位高低調節,平時若沒有做好前池的水位調節,突然下大雨就會來不及排水,容易造成城市多處積水。」

玉成抽水站已導入遠端監控系統,值班人員可從抽水站的中控室遠端操控閘門、抽水機等機具啓動。(攝影/黃政達)

除了監測前池水位,抽水站人員也要密切注意下水道水位、短時距累計雨量、天氣預報、潮汐時刻表等各種數據的變化。羅世權進一步補充,「這些數據會隨着大環境與天候狀況隨時變動,所以24 小時都要安排人員看守。」

來到抽水站的中控室,各種監控系統一字排開,「在這裡可以遠端操作各項設備,包括髮電機、抽水機組、冷卻系統,讓輪值人員能依據水位變化進行即時操控。」由於這些監控系統複雜而重要,因此抽水站工作人員必須定期接受訓練,熟悉系統的介面操作與數據判讀,進而快速、準確地做出適當的處理。

落實監測之所以重要,目的即是爲了有效防範各種臨時狀況,羅世權以夏季經常發生的突發性豪雨爲例,「由於玉成抽水站的集水區很廣,縱使位處的南港路現下風和日麗,但靠近象山、臺北101的那一端可能正下着大雨,這時候就可以透過觀察下水道即時水量,比對站上前池水位,啓動應變機制。」

玉成抽水站連同擴建站的各部抽水機組,起抽、停機水位各不相同,站務人員會依情況啓動不同機組,避免集水區內有積淹水的情形。(攝影/黃政達)

玉成抽水站連同擴建站的各部抽水機組,起抽、停機水位各不相同,站務人員會依情況啓動不同機組,避免集水區內有積淹水的情形。(攝影/黃政達) (2)

驟雨任務

適時抽水防汛減災

羅世權形容自己的工作是「看天吃飯」,尤其午後雷陣雨比颱風更難預測,「有時候其他區域已開始下起滂沱大雨,但雨水還沒從下水道流至抽水站前池,這時就已經開始接到各區里長、居民的詢問電話。」

「如果遇到暴雨,我們會先檢視各種數據,決定要開閘門排水或是要開啓抽水機。」玉成抽水站連同旁邊增建的玉成擴建站,共設有11臺抽水機,但由於每臺抽水機的「起抽水位」不同,以玉成抽水站爲例,最低由2.2公尺開始、最高至2.6公尺,適合應對不同的情況,若未達水位啓動造成機具空轉,不僅可能損害機組壽命,也可能造成過熱故障。因此站務人員需要依據雨量及前池累積水量,啓動相對應的抽水機具。

羅世權驕傲地說,玉成抽水站擁有臺北馬力最強的抽水機組,平均一臺抽水機每秒可抽26.3立方公尺,全站總抽水量可達每秒234.1立方公尺,相當於每10秒可以抽光一座國際標準游泳池約2341噸的水量,「玉成抽水站跟玉成擴建站的抽水量能,可以說大概超過全臺北市的十分之一。」

清潔任務

撈污排泥維護機組運作

不過抽水站站務人員的工作並非僅止於水量監測、判讀數據及控制排水,每當颱風、暴雨過後,從山上衝刷而下的枯枝、垃圾常隨着雨水從下水道流入抽水站,這時站務人員就得展開清除工作,羅世權提到,「大量異物涌入會造成堵塞,不僅影響抽水功能, 如果流入前池的抽水井,還會損害抽水機內的葉片。」

除了平時要撈污排泥外,羅世權特別強調從源頭管制的重要性,「一般市區的下水道, 若沒有經常清理淤積跟垃圾,在驟雨時很容易造成堵塞淹水,或雜物順着下水道系統流至抽水站。」因此抽水站同仁平時也會與里長宣導清潔工作的重要性,希望從鄰里開始,協助維護下水道的清潔順暢,降低淤積的可能,確保當汛期來臨時,大家都能住得安心。

爲了讓城市能夠與水共存,抽水站站務人員除了平時上緊發條監測氣象及水位數據、維持抽水站機組順暢運轉,在豪大雨及颱風侵襲期間,更是肩負重任、堅守崗位,不分日夜確實控管調節水位,讓家園免於淹水災害、市民生命財產獲得保障。雖然由於工作性質,他們無法在災害期間守在家人身邊, 卻也因爲他們的這份使命感,讓臺北成爲更安全,並且能夠對抗災害的韌性城市。

BOX:

羅世權(攝影/黃政達)

姓名:羅世權

職業:抽水站站長

特質:細心觀察、反應迅速、具備防災意識

工作任務:監測水情數據、操作及維護抽水設備

核心理念:確實做好防洪、泄洪,讓城市能應對極端氣候與災害的未定性

本文作者:黃映嘉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1月號648期》)

《臺北畫刊1月號6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