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亡國 中華民國應主動提出「臺灣方案」

文/陳舜協

明年總統大選瀰漫着「亡國感」。蔡英文韓國交相指責對方纔是「始作俑者」及「選舉炒作」,綠營藍營「親中」讓臺灣有「被併吞」風險,藍營批綠營激化兩岸對立,增加「被武統」風險,公婆各自說理,在意的還是2020年由誰哪執政。

弔詭的是,無論是蔡英文成功連任,還是韓國瑜從民調落後的困境逆轉勝,「被武統」、「被併吞」的風險依然存在,蔡英文化身「辣臺妹」撩撥臺灣民衆的「抗中保臺」情緒,或是韓國瑜及國民黨緊抱「九二共識」批判綠營「以獨引統」,恐致兩岸戰火,但「中華民國(臺灣)」仍朝着「亡國」的方向前進,差別只在緩急之間。

原因何在?因爲蔡英文與韓國瑜都只是操弄這股民衆的「恐懼」以求勝選,都沒有根本性地面對習近平啓動兩岸統一進程的「威脅」。

反而是沒有勝選包袱的新黨與「資深獨派呂秀蓮看得明白,尤其呂秀蓮捨棄「獨派」的「正名、制憲路線,指出「戰爭很殘忍」,「兩岸和平」纔是未來明路,倡議「臺灣永久中立國」及「親美、和中」路線,雖然仍暗藏「一邊一國」私心,卻可視爲她解讀中美競爭、兩岸大勢及臺灣人福祉後,直面北京提出的一種「臺灣方案」。

和平只剩口頭說說

雖然呂秀蓮的「臺灣方案」是在偷渡臺獨概念,且沒有引起輿論太多關注與討論,不過,她提出較以往立場退縮的「兩岸和平」及「臺灣永久中立」等現階段及未來安排,其爲臺灣前途着想的「用心」卻值得肯定,並能引導人們思考「如何不亡國」。

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衆統獨態度趨勢分佈」長期調查,最近10年臺灣民衆支持「永遠維持現狀」與「先維持現狀再看看」的比例始終維持在60%到57%之間的「穩定多數」。不過,在習近平發表「習五點」、啓動兩岸統一進程後,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亞太安全研究中心委託政治大學選研中心進行調查,於今年1月中旬公佈的《2019年臺灣國家安全調查》中,卻有48.1%受調查民衆認爲未來「兩岸統一」的可能性高。

從上述調查結果中可發現,臺灣人其實分得清楚「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卻始終逃避相關議題的討論,這樣的矛盾心理,也表現於對「兩岸和平協議」的態度。

例如,主張「兩岸互不隸屬」的陳水扁可以提議與北京談判「兩岸和平穩定架構協議」;主張兩岸「互不否認治權」的馬英九洪秀柱乃至於吳敦義倡議,應與對岸簽定「兩岸和平協議」,甚至呼應習近平「兩岸共寫史書」倡議,就無可避免被貼上「賣臺」、「中共同路人」標籤。再加上兩年一次選舉的考驗,雖然藍綠皆知「兩岸和平」對臺灣的穩定發展至爲重要,不過,追求兩岸長久和平的政治性協議,卻始終只有口頭說說而已。

知己也不知彼

孫子兵法•謀攻》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就兩岸關係而言,很不幸地,臺灣目前是處在「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最壞情況。

先說「不知己」。衆所皆知,2020年大選瀰漫的「亡國感」,源頭在於習近平以「習五點」啓動兩岸統一進程,同時在「九二共識」中增添了「共謀國家統一」內涵。蔡英文、韓國瑜都說要團結人民、捍衛主權及自由民主體制,實情卻是爲了選舉動員需求,操作「恐懼」的不同面向,造成的社會撕裂恐怕更甚以往,「團結人民」也只剩「嘴巴說說而已」。

何以致此?除了指責政客政黨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等泛泛批評之外,更深層的原因在於臺灣社會從政客到市井小民,雖然都說要兩岸和平、民主自由,卻從未開誠佈公地就如何應對北京、如何參與國際組織、如何避免被區域經濟整合邊緣化等重大議題,進行討論並凝聚共識,更將政治人物的「嘴巴說說而已」視爲正常。

更有甚者,偶有政治人物發起「朝野共商國是」之議併成功舉辦,所謂的「國是會議」卻往往還是淪爲各黨各說各話、各自對支持交代的角力場,甚至因爲一事無成或未符社會期待,「國是會議」反而因此被污名化。

試想,如果臺灣人民連自己的國名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國臺灣」都說不清楚;自己的先祖來自大陸、祭拜的神明、使用的文字、語言來自大陸,「臺灣人」、「中國人」、「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卻每每成爲族羣內個體的自我追問,這樣的「精神分裂」,就算蔡英文、韓國瑜都說自己代表大多數民意,但有誰願意相信?

再說「不知彼」。許多臺灣人對中共的印象至今仍停留在「萬惡的共匪」,並且「不接觸、不妥協」,尤其是年輕族羣,更常輕易地將中共對臺措施及涉臺講話用「統戰伎倆」、「八股、教條」進行負面解讀。

因爲這樣的態度,多數臺灣人民不相信「協商式民主」也是一種民主;不瞭解「統一戰線」的本意是爲了「解決矛盾」,使得小紛爭不要成爲大問題;不知道「武裝鬥爭」的目的是爲了「解放人民、抵抗外侮」,更遑論爲何「解決臺灣問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還有中共對於列入黨章、工作報告及領導人重要談話的重視,以及「說到做到」。

舉例來說,「兩岸問題總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等臺灣人熟悉的「習語錄」,依照中共做事的方法,習近平這些宣示可視爲「勿謂言之不預也」,但多數臺灣人並不當成一回事。

不過,在邦交國斷交、縮減陸客團赴臺及停發來臺自由行簽證,甚至連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都岌岌可危等「地動山搖」成真後,相信多數臺灣人已有另一層體會,甚至必須明白,北京既已啓動兩岸統一進程,2020年大選的結果就不在考慮之內,所謂的「最佳助選員」、「最強豬隊友」等訕笑言論,只是更加凸顯臺灣的「不知彼」而已。

凝聚共識 提出「臺灣方案」

長期研究兩岸關係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曾多次公開表示,習近平「兩制臺灣方案」的倡議,在臺灣被解讀爲統一後在臺實施「一國兩制」是「誤讀」,而他的解讀是:「本意是要臺灣提出自己的方案,只要有方案,兩岸就可以談,往和平的方向走。」

以此說來,反倒是獨派呂秀蓮顯得「敢爲天下先」,民進黨、國民黨則仍爲了政黨利益而顯得畏縮、退卻,任令臺灣社會持續處於「不知己、不知彼」的「必敗」。

毋庸置疑,習近平倡議「兩制臺灣方案」,追求的目標就是統一,而且在統一之後,中華民國必然將進入歷史。臺灣人民既然自豪於擁有民主、自由,就應該發揮制度的優點,廣泛討論、凝聚共識,真正團結在一起討論「中華民國的臺灣方案」,才能真正避免「被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