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學習 培養自主發展

神話離我們那麼遙遠,我們爲什麼還要學神話?神話中的形象爲什麼是半人半獸?現在還有神話嗎?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回龍觀中心小學”)語文教師李宏珊,正現場爲五年級(4)班執教《中國古代神話》。10月31日至11月1日,近100場“自主教師研究課”現場觀摩課,在回龍觀中心小學的不同年級和班級中拉開帷幕。10月31日上午,第十五屆全國自主教育研討會同步舉行。

此次研討會主題爲“數字賦能的全學科閱讀模式創新”。來自北京、深圳、成都等地50多所學校、近200位參會代表,圍繞自主學習與探究、全學科閱讀、跨學科學習、數字賦能教育等議題,開展了爲期2天的深入研討、交流、觀課和評課活動。

語文教師李宏珊現場執教《中國古代神話》 學校供圖

從閱讀的“三次跨越”談起

從“通過閱讀發展思維”到“通過閱讀打破學科邊界”,再到“通過閱讀生髮生命自覺”,回龍觀中心小學校長高欣蕾,回顧了學校書香校園建設歷經的“三次跨越”,及其帶給學校的巨大變化和理念更新。

高欣蕾說,自2011年開始回龍觀中心小學就把“喜歡讀書”作爲學生髮展目標之一,“那時,我們主要聚焦於學科閱讀,並把閱讀作爲兒童哲學思維培養的有效路徑,主張閱讀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爲小小的思考者”。

從2016年開始,在昌平區教委和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推動下,昌平區第一屆“全學科閱讀”現場會在回龍觀中心小學舉辦。從此,這所學校便開啓了“跨學科”視角下的全閱讀實踐與思考。很快,語文、道法、美術等教師一起開發了《林漢達中國故事集》;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教師合力開發了《五千年良渚王國》《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語文、音樂、科學、美術等教師開發了《八音的秘密》……

教師們的熱情探索和豐富實踐,很快形成了19個跨學科閱讀研究課例,每學期每個年級都可以從中選擇一個跨學科課程,展開師生的深度學習和探究。

高欣蕾表示,豐富的跨學科閱讀打破了學科界限,讓師生真切地認識和感受到了世界具有完整性的本質。自2019年開啓的第三次跨越,則推動學校通過全閱讀生態的建構,不斷審視和界定閱讀的育人價值和教育意義,“也就是更加關注人的成長與發展”。

學生介紹《圓明園從前有多美》項目式學習成果之一“圓明園建築沙盤模型” 學校供圖

閱讀撬動學習方式的變革

當語文教師馮英和美術教師闞瑩第一次讀到繪本《圓明園從前有多美》時,她們不由得嘖嘖驚歎,“作爲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原本以爲十分了解的圓明園,竟然知道得如此之少。”

很快,這兩位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決定圍繞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第四單元《圓明園的毀滅》的學習,展開一場深度的跨學科閱讀之旅。馮英側重於文學、文化和歷史方面的梳理;闞瑩則從藝術和美學方面助力。兩位教師還簡單分了工,一位重點關注圓明園中的中式建築,另一位則聚焦於西式建築。

從閱讀《圓明園從前有多美》到研學大課堂“走進圓明園”,再到與該書作者曾孜榮現場對話;從建築、園林到人物、服飾,再到中國傳統文化和色彩的美學價值……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學習體驗,讓師生沉浸其中、流連忘返。孩子們還在教師的幫助下,用買來的紙板和瓦楞紙做出了一個圓明園建築沙盤模型。持續了1個多月的項目式閱讀與學習,讓師生體驗到了深度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意義感。

剛加入回龍觀中心小學兩年的馮英坦言,自己作爲一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現在經常感受到知識儲備不夠用帶來的壓力。與此同時,跨學科閱讀和項目式學習的開展,也讓她體驗到了和學生一起教學相長的快樂,“我開始理解了,教師首先是一個學習者”。

回龍觀中心小學語文學科負責人杜金鳳覺得,將研學與全學科閱讀相結合的閱讀課程實施路徑,幫助學生鏈接了生活、理解了世界、思考了未來,學校也因此撬動了學習方式的變革。“閱讀過程中,學生們會提出‘我’的問題,摘錄‘我’的喜愛,鏈接‘我’的生活,做出‘我’的評價。自主閱讀、自我鏈接、班級共享、聚焦話題與思想碰撞等問題式的閱讀路徑,加深了他們的閱讀體驗,也激發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以閱讀爲腳手架,以思維爲價值鏈,以空間爲賦能場……北京市昌平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陳靜認爲,回龍觀中心小學通過閱讀引領教師教研和課堂改革,已經走出了一條具有昌平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這是一所由農村學校向城鎮學校,由傳統學校走向現代學校和未來學校的典型學校代表。”她指出,無論是全學科閱讀還是跨學科學習,最終都應指向師生的自主發展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完整的人的教育。

華應龍現場執教《陳景潤教我們學數學》 學校供圖

跳出學科視閾的全閱讀育人價值

數學家陳景潤住了18年的小房間有6平方米,不過有煙囪佔掉了房間的六分之一面積,請問這個房間的建築面積有多大?小屋裡還有兩麻袋的演算草紙,你能根據文中的描述,畫出這間小屋長什麼樣嗎?小屋進門左側的單人牀,長是1.9米還是2.7米,爲什麼?如果讓你住在這間小屋裡,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最想說些什麼?

全國特級教師華應龍執教的《陳景潤教我們學數學》,不但讓學生們大開眼界,也讓現場觀摩教師興奮不已。他們紛紛表示,數學課原來還可以這麼上。

華應龍在稍後的微講座《中國故事讓“國數課”自帶光芒》中介紹說,在這節課前,他已提前讓學生閱讀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課中,則先組織學生們交流閱讀的最深感受,然後帶着學生們研究、繪畫陳景潤6平方米小屋的佈局;最後,還特別在教室門口設計了一個用膠帶紙貼出的1:1的6平方米“小屋”,並讓學生站在那裡,想象自己將和陳景潤說些什麼。

華應龍說,大家可能以前聽說過“國文科”,而他之所以提出“國數課”的概念,是想引導數學教師跳出學科視閾,增強數學課的育人價值。他指出,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新要求,“內容設計要反映數學在自然與社會中的應用,展現數學發展史中偉大數學家,特別是中國古代與近現代著名數學家,以及他們的數學成果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國有所呼,我有所應。我希望這樣的‘國數課’,能幫助更多教師突破學科界限,挖掘數學學科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價值”,華應龍說。

研討會上,全國特級教師陳延軍現場執教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在微講座《改革教學方式,構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的課堂》中,從全學科閱讀視角,展示瞭如何將自主學習的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如何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升。

全國自主教育聯盟實驗校會旗交接儀式現場 學校供圖

北京市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小學教研室副主任陳麗,從2014年開始參與和推動昌平區的全學科閱讀工作。她介紹說,昌平區從繪本閱讀起步,經歷了整本書閱讀、科學閱讀、全學科閱讀、思辨性閱讀等各個階段的探索,並以閱讀爲切口帶動課程變革和教師的專業成長。她表示,下一步將更深入地探索如何將閱讀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連接,並帶領孩子們在“行走”中閱讀更加廣闊的世界。

據悉,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屈原學會自主教育文化傳承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北京市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主辦,回龍觀中心小學承辦,全國自主教育實驗校聯合協辦。研討會期間,中國屈原學會爲回龍觀中心小學頒發了自主教育示範校牌。80多位專家學者和來自全國自主教育聯盟50多所實驗校的負責人及教師代表參加了研討會。(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郜雲雁 採寫)

作者:郜雲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