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媽媽要我借15萬給弟弟,想拒絕又怕被說無情,心好亂!

人在做任何決定時,一定是有選擇的,所以想拒絕,也有選擇。 圖/freepik

面對家人借錢,有情感的連結,卻抱有自己的想法,相當糾結,是不少家庭的情節。面對媽媽這樣幫弟弟提出借錢的要求,樂聆心理治療所負責人鍾玉琪分析,牽涉到三種關係的不明狀態。

愛爸媽 不代表需求都要滿足

她指出,首先是自我,怎麼看待自己?當自我認同不明確的時候,對於自身不想要的、與期待很模糊,就會容易受到情緒勒索,別人說什麼就會被拉走。

再來就是,跟媽媽之間。如果從小覺得弟弟比較受矚目,現在好不容易媽媽注意到我了,偏偏面對的卻是媽媽提出的借錢需求,所以情緒是很矛盾的,很多人會把這塊搞混,但是鍾玉琪強調,要釐清我們愛爸媽,不代表爸媽對我提的需求都要滿足。

加上借錢也涉及爸媽與弟弟的界線,有些孩子是在外面亂處理財務,認爲反正爸媽會幫忙處理。媽媽與弟弟關係上的財務界線似乎也是模糊的,所以連帶地看另外一個孩子也覺得「你是姊姊」,所以你也要一起分擔困難。

第三就是弟弟,在這個事件中是沉默的,不知道雙方關係如何。

如果單看與媽媽的互動,媽媽說「兄弟姊妹是互相」,或許原生家庭中,媽媽就習慣這樣的模式,好像爲了家庭成員犧牲,是必然的。到了面對下一代,認爲這樣借錢給手足很自然,是媽媽很習慣的價值系統。

拒絕有原則 要設立底線

鍾玉琪分析,這類事件的當事人通常是個心軟的人,性格上不擅於拒絕別人,需要有人直接給她明確拒絕的理由,不然會感到說不很難。其實找出能說服自己的理由,他們就可以知道如何應對。

她也表示,很多人因爲被爸媽忽略,對討好父母,抱有天真的期待,想說每次付出他們是不是會更在意我?後來感到不對勁纔想着如何是好。鍾玉琪表示,也可能拒絕後,有些家人還不放棄要求,她強調,所以假使一開始要拒絕,就拒絕到底,如果前兩次推託說不要、第三次說要,對方可能會覺得只要凹久一點就會得到想要的結果,一旦拒絕,就要設立底線,不能再讓步。

本來就不可能討好所有人

人在做任何決定時,一定是有選擇的,所以想拒絕,也有選擇。面對媽媽重男輕女,這樣的子女常有慣性討好別人的傾向,鍾玉琪強調,要知道,我們本來就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勢必要接受所有人的失望,即使對方是爸媽,所以要學習理解這件事。同時接受,這就是媽媽的既定模式。

再來她建議,拒絕時要溫和堅定且簡短說明,迴應媽媽的情緒,但是不要討好,說明理由後不須多作解釋,因爲是告知,並不是在詢問意願,至於媽媽能不能接受,已經不是當事人需要在意的。可表達的句型例如,「我知道你們可能會失望,可是媽媽我很重視你和弟弟,或許有沒有借錢之外的方法,我們一起想想看」。就算願意出借,自己也要思考借出的金額底線,在這個金額內是無痛、無負擔的。

〈本文僅爲專家意見,非本平臺立場〉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