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飄四海,“宋代廣州公使酒庫與中國酒文化”在南越王博物院開幕

9月14日,“酒香飄四海——宋代廣州公使酒庫與中國酒文化”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正式開展。

本次展覽共展出306件(套)展品,以考古出土的釀酒、貯酒、分酒和飲酒器具等文物展品爲主,年代跨度大且展品類型豐富。

展覽以“公庫酒熟”“甕中日月”“杯中乾坤”“佳釀名酒”“絲路酒香”和“汲古釀新”等六個章節多角度展示了我國古代釀酒的悠久歷史,闡釋了絢爛多彩的酒文化。

公庫酒熟,海上絲綢之路酒香遠揚

“水是酒的靈魂。廣州古城剛好位於雲山珠水間,所以才能釀出飄香萬里的公使美酒來款待我們的八方賓客。”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李竈新介紹,展覽第一部分“公庫酒熟”以宋代廣州公使酒庫的發現和研究爲切入點,講述了廣州酒器、名酒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不解之緣,解密了“絲路酒香”的運輸之謎。

2000~2009年,南越國宮署遺址西北部發現了宋代廣州公使酒庫建築基址,出土的墨書“公使”款青白瓷碗、戳印“酒墱”“清香”“真珠紅”“百花春”等酒相關銘款的醬釉罐,實證其爲“公使酒庫”。

“公使酒庫就相當於古代的政府接待辦,北宋時期其作用包括設宴款待往來蕃漢商人。”李竈新介紹,在“南海1號”沉船第9、10號船艙中,也出土一批醬釉罐,其中部分大罐肩部戳印“酒墱”“玉液春”“吳字號”“樑宅”及各類花果紋等款識,這些廣州生產的公使酒和私酒應爲“南海Ⅰ號”停靠廣州港期間由地方官府饋贈或貿易所得。

與“南海1號”醬釉罐形制相同的罐子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公使酒庫和廣州城市考古,以及佛山南海奇石窯、文頭嶺窯中均有發現,經考古研究確認這些酒罐是當時廣州官方或私人釀酒作坊在南海窯所訂製的。

“公使酒和私酒佳釀隨同‘南海I號’等商船銷往海外。由此可見,宋代嶺南地區盛產美酒,這些產品既受本地士紳、民衆的歡迎,也是古代中外貿易的重要商品,因此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一條美酒飄香之路。”李竈新說。

新展“啓封”,跨越時間“品嚐”千古佳釀

中國釀酒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先秦時期已掌握制曲釀酒之法,並一直延續發展至今。

此次展覽中,南越文王墓銅鈁、長沙馬王堆漢墓漆耳杯、長沙銅官窯詩文執壺、西村窯鳳首壺、“南海I號”醬釉四耳罐、龍泉窯瓷罐、雷州窯詩文罐、石灣窯青釉陶梅瓶等諸多考古遺址、著名窯口的酒器齊聚一堂,觀衆得以一次性盡覽酒文化和酒文物。

“甕中日月”介紹了釀酒的發展過程,中國酒的釀造工藝源遠流長,獨具民族風格,凝聚着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

“杯中乾坤”重點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酒文化。在華夏酒禮的薰陶下,詩酒相伴形成了古代獨特的風景線,文人墨客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多詩酒相伴,綿延數千年的中國文學史,就像一罈陳年老酒,歷久彌新。

存在於各地的“佳釀名酒”以色、香、味呈現了酒的深厚底蘊和悠久歷史。戳印於酒器、封泥或書寫在包裝等材料之上的酒名是酒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我們可以感受古人通過文字傳遞的酒文化,跨越時間“品嚐”千古佳釀。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了大量帶有酒名的文物,是我國釀酒歷史悠久和酒業繁盛的重要實物見證。

全新升級改造,續寫海絲故事新篇

據介紹,爲更好呈現本次展覽特色和精美文物,展覽開幕前南越王博物院對三樓臨展廳進行了爲期3個月的展廳升級改造工程,展廳面積已由原來的約600平方米擴展爲1000平方米。

作爲升級改造後的首個展覽,“酒香飄四海——宋代廣州公使酒庫與中國酒文化”在展陳方式和互動體驗有所創新,切實提升了公衆的觀展體驗。

展覽還將展陳區與互動區充分融合。最後章節“汲古釀新”將名酒品類、釀造工藝進行了展示,並輔以豐富的嗅覺體驗,讓觀衆得以親身感受層次豐富的酒香。

活動區還設置了文創專區,身着古裝的“店小二”現身“小酒坊”,爲來往客人介紹中國酒文化和展覽主題文創,以實體情景將文化創意融入展覽空間中。據悉,展覽將從2024年9月14日展至12月22日。

文|記者 文藝 通訊員 南越王宣圖|記者 何文濤(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