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研發新材料 手機面板新革命

靜宜大學研究發表刊登在被視爲科技部化學學門指標性國際期刊「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封面更結合靜宜地標「主顧聖母堂」與化學結構的圖案。(靜宜大學提供/陳世宗臺中傳真)

靜宜大學傑出校友、也是該校應用化學系副教授陸勤偉,研發新的純有機小分子「雙氰基咪唑熱活化型延遲螢光材料」,可取代銥金屬運用在OLEDs(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上,這項革命性的研究成果未來若被產業界廣泛運用,將能有效降低手機、電腦、OLEDs電視等價格,若能達到量產,將有助於光電產業發展,研究成果也發表在國際期刊「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且成爲封面故事。

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說,該研究發表在被視爲科技部化學學門指標性國際期刊「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封面更結合靜宜大學地標「主顧聖母堂」與化學結構圖案,十分吸睛。

他表示,靜宜大學長期致力「綠色化學」相關研究,陸勤偉團隊的稀有金屬替代材料研發,有助保存地球稀有資源,值得肯定。

唐傳義指出,陸勤偉團隊具備深厚理論基礎,才能應用光電分子材料、凸顯理論基礎的價值,而光電分子材料也是未來全球重點,但製程困難且價格昂貴,團隊能研發出製程簡單的替代材料,是很大的突破。

陸勤偉說,OLEDs面板普遍應用在手機、電腦及電視螢幕,因OLEDs面板需使用在地殼含量很少的銥金屬,幾乎要透過隕石才能取得,使得OLEDs面板價格居高不下,手機也變得昂貴,每支動輒2至3萬元;此外,市售OLEDs電視畫質比液晶螢幕好,但價格昂貴,每臺動輒10萬元以上,無法普及。

靜宜大學應化系團隊利用廣泛應用於發光元件及傳感器的咪唑(imidazole),以及常被用爲發光材料的氰基(cyano),研發出「雙氰基咪唑熱活化型延遲螢光材料」,兼顧色彩飽和及壽命長的優點,可取代銥金屬在OLEDs面板上的應用,這項革命性研究深具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