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背後/「波羅的海之路」30年:香港反送中仿效的人鏈示威

圖/維基共享

「波羅的海之路」30年:香港反送中仿效的人鏈示威

「別讓自由斷了線...」30年前的今天,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超過200萬人手牽手、跨境串連成600多公里長的「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訴求擺脫蘇聯、追求自由;30年後的823,有香港反送中運動者仿效自主發起「香港之路」運動,號召港人在今晚8點,串連出40公里長的「人鏈」,以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手段爭取落實反送中的「五大訴求」。

1989年,正逢1939《德蘇互不侵犯條約》50週年。當年蘇聯與納粹德國,透過這項秘密簽訂條約,互許默認彼此侵吞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因此早在戰間期即已獨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也在此後遭到蘇聯吞併。

在蘇聯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鬆綁下,東歐各國擺脫蘇聯枷鎖、追求自由獨立的「蘇東坡」風起雲涌。儘管蘇聯在日漸升溫的反抗聲浪下,曾公開承認並譴責《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但卻一概否認條約與併吞有關,表示是「三小國自願加入蘇聯」。

爲了「尋回」失落的主權,以「愛沙尼亞人民陣線」(Estonian Popular Front)爲首的三國社會運動者,在地方蘇維埃政府明面暗面支持下,於是決定在條約簽訂50週年的這一天,發起「波羅的海之路」。

8月23日下午7點(UTC下午4點)的那一刻,從最南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爲起點,行經拉脫維亞的里加,最後到愛沙尼亞的塔林,200萬示威者牽起了彼此的手長達15分鐘,形成跨越三國、總長超越600公里(約爲臺北–高雄來回距離)的人鏈。當中參與者擴及社會各個階層,有人攜家帶眷上街、有人揮舞國旗、哼唱歌曲,並透過手持收音機隨時傳遞、接收活動最新指示與訊息。

圖/維基共享

圖/維基共享

圖/維基共享

這場運動隨即被蘇聯蘇維埃打爲「反社會主義、反蘇聯」、「歇斯底里的民族主義」,同時威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所幸在以美國、德國爲首的國際輿論壓力下,最終沒有演變爲流血的武力鎮壓;三國也在1990年先後宣告脫離蘇聯獨立,並陸續得到國際承認。

「莫斯科將波羅的海追求自由民主、最終獨立的運動,塑造成是一小搓極端份子、國家主義者的追求。但三國人鏈,讓莫斯科的說法明顯不攻自破,這也反映了絕大多數民意的渴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愛沙尼亞研究教授卡賽坎普(Andres Kasekamp)向媒體如此表示。

波羅的海之路的震撼場面,成功讓原先國際能見度不高的三小國,迅速佔據世界頭版,之後也成爲多國仿效的和平示威手段。2004年,臺灣的「228百萬人手牽手護臺灣」運動,就曾號召超過百萬人牽手抗議中國對臺的飛彈威脅;2013年,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也曾凝聚160萬人,發起長達400公里的「加泰隆尼亞之路」。

23日,爲紀念這場改變三國命運的示威活動,波羅的海三國領袖也預計將聚首拉脫維亞,出席相關紀念活動。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彼端,香港也將在同一天,發起「香港之路」。

根據香港《明報》,「香港之路」是由反送中示威者,自主透過連登討論區與Telegram等網路串連而成型。和平示威將於今晚8-9點行動,沿着港鐵分爲港島線、荃灣線、觀塘線、天星小輪線,希望爭取國際聲援、呼籲特區政府「落實五大訴求」。

圖/「香港之路」宣傳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