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蘇攜手,讓新質生產力加速奔涌
省市聯動推動京蘇人才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
京蘇攜手,讓新質生產力加速奔涌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江蘇着力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大院大所的有力支撐。
北京教育、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活躍富集、優勢明顯。2016年起,江蘇每年集中組織企事業單位赴北京高校院所開展人才合作“四對接”活動,採取省市聯動模式,圍繞江蘇產業稟賦和需求,精準對接北京的高校畢業生、高層次人才、高質量項目、高價值資本,推動各類合作層次持續提升、領域不斷拓展、形式更趨多樣、成效更加凸顯,爲江蘇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四對接”品牌效應不斷擴大
如果能夠深入大腦內部,像看電影一樣觀察大腦神經元的一舉一動,會是多麼神奇的事情?在位於無錫的北京大學長三角未來技術生命健康研究院裡,研究員段小潔和團隊研發的“神經卷軸”探針,將這一想象化爲現實。“未來,我們或許可以更加細緻地觀察到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如何控制身體的運動,以及如何參與複雜的認知過程!”段小潔興奮地向記者描述着研發願景。
從去年達成合作意向,再到今年9月份正式啓用,該研究院的落地,標誌着無錫與北京大學在生命健康領域的合作駛入“快車道”,也是江蘇開展進京“四對接”活動成效的有力縮影。近年來,隨着“四對接”活動不斷豐富和升級,江蘇全方位吸納和集聚在京人才資源,產生了強大的品牌效應,一批批對接成果已轉化成江蘇發展的新亮點。
去年“四對接”期間,南京市積極對接中國科學院科教資源,推動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入合作。今年,院省市三方共同在南京啓動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方向直屬科研機構的建設工作。“中國科學院高端創新資源的加入,讓南京在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上的科研力量大大增強,未來,南京將發揮科教人才優勢,着力將研究院加快打造成爲我國智能製造領域的領軍科研機構和原始創新策源地,更好地支撐南京和江蘇未來產業的發展。”南京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
今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氣動與聲學試驗靖江基地正式掛牌,成爲靖江市通過“四對接”活動引進的又一高能級科創平臺。“在去年的‘四對接’活動上,我們驚喜地發現靖江的產業體系和我們的科研方向非常吻合。”基地負責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特聘研究員徐希海說,一年來,在校地雙方的共同探索努力下,該基地圍繞空、天飛行器及動力系統低噪聲零部件和相關高性能傳感器開展科研攻關,目前已建成各類研發平臺7個,研發產品打破國外壟斷,有效填補了國內空白。
產學研協同創新向縱深拓展
近日,在位於清華同方科技廣場的蘇州(北京)創新中心,一場場產學研對接活動火熱舉行,精準對接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蘇州把與高校間的合作‘橋樑’直接搬到了校門口,教授、專家們只要5分鐘路程就能參加一場路演,讓更多科研成果從‘書架’及時走到‘貨架’。”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長聘教授張翀說。
蘇州(北京)創新中心運行以來,累計對接科創項目70餘個,其中已註冊落地蘇州項目34個,入駐創新中心項目6個。放眼江蘇,這樣的政產學研合作比比皆是,推動更多創新平臺載體生根開花,更多高科技成果在江蘇落地轉化,更好賦能江蘇經濟社會發展。
徐州積極參加赴京“四對接”活動,推動徐工研究院、鑫華半導體、恩華藥業等龍頭企業與清華大學不斷加強人才科技項目合作,與清華大學新建各類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4個,立項合作項目8個,立項合作項目總金額1.3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59億元。今年5月,連雲港企業聯瑞新材與清華大學就“第四代半導體用氧化鎵材料技術研發”項目開展合作,該項目實施後爲國內Ga_2O_3單晶材料的產業化進程做出重要貢獻。鹽城市積極對接域外科創資源富集地,探索推進科創飛地建設,在北京建成3000平方米的鹽城(北京)科創中心,大力集聚北京高校院所的離岸科創人才資源,推動人才“創新在高地、創業在鹽城”。在鎮江,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共同組建江蘇省人才攻關聯合體,致力於在新一代氮氧分離製氧裝備的設計及工藝上實現顛覆性、突破性核心技術革新,有效提升了鎮江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產業鏈“頂尖”含量。
衆多生動實踐證明,江蘇無愧爲創新創業的優選地、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成果轉化的集聚地。近5年來,全省立項與清華大學的技術合作項目達350多項,合同金額10.3億元,去年清華大學與江蘇企業合作項目獲得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與北京大學立項合作項目170多項、合同金額7.78億元,專利授權690多項,聯合創建科技創新載體平臺20多個,孵化各類企業220多家。
高層次人才在蘇創業熱情更高
今年9月,江蘇速豹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亮相德國漢諾威國際商用車及配件展,4項自研核心技術榮獲“世界級創新(World Innovation)”稱號。面對榮譽,清華大學校友劉超感慨不已:“事實證明,速豹選擇常州是非常正確的!”
從初創企業到帶領企業一步步走到行業前沿位置,從入選常州“龍城英才計劃”再到入選江蘇省“雙創計劃”,劉超的成功離不開江蘇和常州省市兩級全方位的支持。
像劉超一樣選擇江蘇,積極融入江蘇創新浪潮的故事還有很多。圍繞新能源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淮安積極對接京津地區高水平人才來淮創業,吸引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戈團隊創辦淮安錦鋰新材料有限公司,突破高純氧化鋰的製備以及正極補鋰劑合成技術,將有效助推新能源產業鏈發展。揚州與北京地區高校院所達成產學研合作協議18項,選聘第17批科技鎮長團成員5人,開展產學研活動6場以上,推動中國機械總院集團北京機電研究所長三角創新中心落地。
在宿遷,上百位來自北京化工大學的專家教授、畢業生奮戰在宿遷創新創業的第一線。去年,宿遷首次將“校園宿遷日”引才專列開進校園,達成人才科技項目落戶意向3個,並共建人才工作站,揭開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青年人才是源頭活水。爲吸引更多北大、清華等高校畢業生來蘇工作,江蘇不僅制定了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還積極做好人才對接“後半篇文章”。今年7月,通過“清華博士南通行”活動,55名清華學子來到南通,與南通市40餘家重點企事業單位發佈的158個高層次人才需求崗位進行深度洽談對接,其中17位博士開展了爲期6周的實踐,參與的11個產業科創類項目已有3個形成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清華大學社會實踐基地20家,累計接收清華學子800餘名。同時,我省還將高層次人才培訓班放在清華大學舉辦,累計培訓60多期、學員3600多名。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唐凱
審覈: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