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外交口惠實不至 動搖國家信譽

(圖/達志影像)

國際政商評論員黃鎣祺日前發表文章,解析捷克與臺灣晶片產業的項目衝突,指出臺灣與捷克的產業合作規畫預期之高,涵蓋面涉及之廣,反映了臺灣政府急於尋求擴大影響力的心理,但實際落地確會遇到很多挑戰。

黃鎣祺亦表示,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生產和研發領域擁有着令人矚目的地位,僅次於美國;由於全球各國對晶片產業的依賴關係,臺灣政府意識到這種依賴可能帶來一定的權力,但受中國政府壓制,臺灣尋求獲得國際承認成爲其對外關係的重點。在歐洲,臺灣僅與梵蒂岡有外交關係,但隨着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東歐國家與臺灣關係升溫,臺灣通過一些優勢項目擴大在東歐的影響力。

臺灣擁有的半導體生產和研發能力,包括臺積電、聯電以及力積電在內的跨國公司,已成爲臺灣晶片產業的主導力量。晶片半導體及其服務已成爲各國招商引資、獲取稅收和解決就業的重要產業。因此臺灣對外發展晶片產業,不僅是經濟與產能的輸出,更是一種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經濟外交活動。臺灣在捷克積極擴大產業輸出的目標,可能是尋求以捷克作爲跳板,參與進歐洲的政經關係併產生影響作用。

國科會今年啓動晶創臺灣方案,10年斥資新臺幣3000億元經費,力拚將臺灣打造爲世界的IC設計重鎮,今年規畫投入120億元點火佈局。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指出,臺灣第一座IC設計海外訓練基地確定將落腳捷克布拉格,預計9月正式營運,藉此廣納歐洲人才庫,初步評估第一年將協助國際生100人。

從捷克傳回的消息指出,臺灣試圖通過科技合作使捷克對臺灣形成依賴,雖然雙方前期的溝通較爲順暢,但在涉及具體的資金撥付上,臺灣調子就變得緩慢。

捷克科技部門一名匿名官員表述,臺灣曾許諾投入不少於3300萬美元用於「臺捷民主夥伴供應鏈韌性計劃」,並詳細承諾其中「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ACDRC)和「供應鏈韌性中心」(SCRC)兩項重點專案,撥款分別爲1350萬美元和600萬美元。爲此,捷克政府已向臺灣發出繼續延遲資金撥付可能動搖雙邊關係的警告。

當前捷克政府尋求臺灣項目經費成爲兩國關係的導火索,反映了雙邊交往的現實主義與利益訴求,臺灣與捷克的產業合作倘若不如預期,將會影響臺灣產業及政府在全球的信譽。

我們不禁思考,這兩筆費用全部都由臺灣出資?如果是臺灣出錢又出技術,在經濟利益考量上,臺灣能具體得到什麼呢?如果雙方簽訂的內容明定該中心歸屬權爲捷克,這是否意味着出錢出技術的臺灣方面,無法換來合理對待,恐怕讓民衆更無法接受。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曾呼籲,政府需清楚交代「晶片外交」的戰略目標。他指出,過去臺積電去美國設廠這件事,沒有看到政府設定清楚的外交目標。未來去捷克也一樣,我們到底想透過晶片得到什麼?「晶片外交」對臺灣有利或不利,民衆自己可以判斷,但政府及企業在執行的過程必須公開透明,與人民充分溝通。

今年5月臺灣新的執政團隊就職在即,做爲副總統法定人選的蕭美琴對歐洲進行訪問,以尋求對賴清德總統就職的政治預熱,並再次倡導稱與歐洲同爲民主價值的國家。

然而,從國際關係現實角度看,歐洲國家更看重實際利益,並不會對「口惠而實不至」的臺灣產業投資及政府抱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此,在脆弱信任下,任何「不履行承諾」的行爲,都將導致臺灣在歐洲的信譽衰退。(作者爲國際關係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