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外交換到什麼?臺積電要去德國設廠 外媒爆1大難題

臺積電首座歐洲廠傳落腳德國,並已與德國政府談補助。(路透社資料照片)

臺積電擴大全球佈局,傳出與德國薩克森邦(Saxony)關於新晶片工廠的磋商已進入後期階段,不過卻引發臺灣與歐盟外交爭議,此事引發外媒關注撰文分析。有學者示警,「晶片外交」恐得不償失,如果臺積電遠赴德國卻沒有任何經貿保障的話,這是完全不合理的事。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臺積電計劃赴德國設廠,有臺灣媒體批評歐盟礙於中國的壓力,對臺灣只要晶片、不談外交,像是拒談「臺歐盟雙邊投資協定」。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在臺辦事處主任葉皓勤受訪時提到,歐盟27個成員國有不同利益和政治考量,像愛爾蘭、德國都與中國在經濟方面有緊密的往來,親臺灣的則主要是中東歐國家,他強調,在此複雜情況下,歐盟很難在臺灣議題上達成共識。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說,歐盟與中國關係越來越密切,去年12月歐洲理事會主席Charles Michel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今年2月中國中央外委會主任王毅更出訪歐洲,對歐盟重要國家法國、意大利、德國等釋出善意。

至於臺灣的「晶片外交」能換到什麼?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則分析,臺積電去德國建廠主要是爲了汽車產業的利益,但歐盟跟德國態度相對冷淡,而且臺積電投資金額大卻沒有任何經貿保障的話,他認爲完全不合理。

臺大教授左正東建議,臺灣政府需清楚交代「晶片外交」的戰略目標,像是臺積電去美國設廠,沒有看到政府設定清楚的外交目標,未來去德國也一樣,臺灣到底想透過晶片得到什麼?他直指「晶片外交」對臺灣有利或不利,政府應該要向外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