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買入2283億元 7月外資大手筆加倉境內債券

在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級、債券套息交易持續活躍、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驟然加大的共振下,越來越多境外資本紛紛加倉境內債券。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佈的7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業務運行情況顯示,當月境外機構投資者買入債券10924億元(人民幣計價,下同),賣出債券8641億元,淨買入228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結算代理模式仍是境外資本加倉人民幣債券的主要渠道之一。數據顯示,7月,境外資本通過結算代理渠道達成8994億元的人民幣債券交易(代理交易8357億元、直接交易638億元),淨買入1563億元;通過債券通模式則達成10570億元的人民幣債券交易,淨買入720億元。

“這背後,是以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等境外長期資本爲主的配置盤更傾向通過結算代理模式增持境內債券,相比而言,以對衝基金、境外理財產品爲主的交易盤則熱衷通過債券通模式操作息差套息交易。”一位境內私募基金債券交易員向記者透露。

所謂債券息差交易,主要受境內債券價格持續上漲、美聯儲降息步伐臨近令人民幣匯率升值空間較大等因素影響,衆多境外資本在外匯市場開展美元兌人民幣遠期匯率對衝操作後,加倉短期中國國債與同業存單。因爲他們認爲上述操作的實際投資回報率將高於同期美國國債。

這位境內私募基金債券交易員指出,隨着7月美聯儲釋放降息信號,加之金融市場對中國繼續降息降準的預期升溫(令境內債券價格趨漲),當月更多對衝基金、境外理財產品紛紛通過債券通北向通渠道加倉短期國債與同業存單,令7月債券通交易規模突破萬億規模。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隨着境外資本配置盤與交易盤雙雙持續活躍,疊加境內債券的避險屬性日益凸顯,未來境外資本每月加倉境內債券規模仍將處於較高水準,令資本跨境流動持續平穩運行奠定更紮實的基礎。

境外資本配置盤與交易盤雙雙“活躍”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7月以來,境外資本投資境內債券,呈現配置盤與交易盤雙雙活躍的態勢。

就配置盤而言,隨着美聯儲釋放降息信號令中美利差倒掛幅度從-200個基點收窄至-170個基點,加之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級,越來越多境外央行與主權財富基金等長期資本紛紛將中國國債與政金債(政策性金融債)視爲重要的避險資產,加大買入持有到期操作。

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江會芬此前表示,人民幣債券具有較高的分散化投資價值,避險功能正在不斷增強,人民幣債券收益與G7國家、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債券收益率相關性較低。據測算,2024年中美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相關性僅爲0.05。

一位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分析說,7月份,境外央行與主權財富基金等機構淨買入中國境內債券的佔比,依然佔據“半壁江山”,凸顯全球長期資金盤對避險資產的配置需求日益旺盛,令中國高信用評級國債與政金債持續“受益”。

就交易盤而言,7月以來,境外對衝基金與理財產品對債券息差交易的追捧度“與日俱增”。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分析師於麗峰此前表示。6月底期間,就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以及1年匯率掉期交易點價計算,境外資本買入1年期中國國債同時簽訂1年期遠期匯率掉期合約,所獲得的綜合收益率達到5.85%,高於美國1年期國債收益率(4.36%)。

記者獲悉,這驅動越來越多境外對衝基金與理財產品紛紛加大債券息差交易的投資力度。尤其是7月中下旬期間,在1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跌破1.5%整數關口後,衆多境外對衝基金與理財產品紛紛轉而投資年化回報率在2%左右的短期同業存單,以此增厚債券息差交易的回報率。

上述私募基金債券交易員向記者透露,隨着7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7.2776上漲至7.133附近,人民幣升值匯兌回報日益走高,疊加美聯儲9月降息50個基點預期一度升溫(令美元指數更大幅度回調),讓更多境外資本正在放大債券息差交易的資金槓桿。目前,部分對衝基金在這項投資的資金槓桿率已從一季末的2~3倍,調高至當前3~4倍。

成交量“水漲船高”背後

值得注意的是,境外資本配置盤與交易盤的持續活躍,也帶動境外資本在中國債券市場的交易規模水漲船高。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境外機構投資者共達成債券現券交易19565億元,同比增加58%、環比增加24%,交易量佔同期現券市場總成交量的約6%。

當月,境外機構投資者在交易延長時段共成交1951億元,佔同期境外機構交易量的約10%。

“這背後,一面是部分境外對衝基金與理財產品趁着人民幣匯率大幅回升與短期債券價格上漲機會,紛紛選擇獲利了結,一面是更多境外投資機構要麼爭相加入債券息差交易陣營,要麼乾脆買入持有到期。”上述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指出。尤其是債券息差交易的賺錢效應日益凸顯,正吸引大量境外資本紛紛捕捉短期國債與同業存單的價差交易套利機會。

記者注意到,在債券息差交易雲集的債券通北向通渠道,境外資本在7月的日均成交量達到460億元人民幣,其中,政金債與國債交易尤其活躍,分別佔月度交易量的43%和35%。

具體到債券二級市場單筆交易規模分佈,33%屬於小於1000萬元的小額債券交易,15%屬於大於2億元的大額債券交易。

就待償期而言,1年期以下的短期國債和7年~10年期的中長期國債交投最活躍,佔比分別爲37%和34%。

這位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認爲,這背後,顯示境外對衝基金與理財產品通過債券通北向通渠道,一面擴大債券息差交易規模,一面也在捕捉中長期國債價格趨漲所帶來的交易型獲利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境外投資機構在加倉中長期國債待漲而沽同時,也日益關注中國央行入市賣出長期國債所帶來的國債價格下跌風險(國債收益率相應大幅回升),紛紛通過互換通鎖定長期國債持倉的市場風險。

數據顯示,7月北向互換通共達成交易572筆,名義交易金額達到3007.4億元人民幣,累計入市的境外機構增至63家。

“在實際操作環節,通過北向互換通對衝境內國債利率風險與市場風險的境外投資機構或許更多。原因是不少境外對衝基金與理財產品因自身資金規模較小,乾脆藉助境外大型投資機構的操作渠道,藉助北向互換通完成債券息差交易策略持倉過程的市場風險對衝。”前述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