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版《等待果陀》重出江湖!吳興國再挑戰20世紀最偉大戲劇
▲京劇版《等待果陀》重出江湖。(圖/當代傳奇劇場提供,下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作品《等待果陀》有20世紀最偉大戲劇之稱,當代傳奇劇場的藝術總監吳興國將此經典改編爲京劇版,用東方的醜行表演技法來演繹西方荒謬劇經典,2005年首演大受臺灣觀衆好評,也吸引了國際戲劇界的注目。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果陀》將於6月29日、7月14日分別於臺南、新竹演出。
2018臺積心築藝術季閉幕在即,當代傳奇劇場的《等待果陀》將擔當閉幕劇。此劇以荒誕、前衛而爲人所知,劇中人物一直等在一個名爲「果陀」的人,不知果陀爲何人、不知果陀何時來,更不知爲何要等待。
當代傳奇劇場表是,正如現在「厭世代」的年輕人的等待焦慮一樣,人們熟悉社羣網路的使用,限時動態、快時尚的流行,好像時間一刻都不能停留,離開了網路就像與世界脫節一樣的焦慮,但是在現實世界中,人與人的實際接觸卻越來越少。
這個劇本從1953年首演至今,被全世界劇團各自演繹,無數版本中,來自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的版本最與衆不同,其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以京劇編排的。吳興國坦言,「每一個搞西方戲劇的人都怕死《等待果陀》了,甚至覺得是票房毒藥,那我就想說怎麼還人人要挑戰他,應該是大家看見了貝克特的光環吧。」
《等待果陀》顧名思義講一個等待果陀的故事,但誰是果陀?等待果陀爲了做甚麼?不清不楚,一般觀衆不明所以,進場後昏昏欲睡,不難想像。吳興國說,「做這齣戲很大的影響來自於自己的母親」,吳母從國共戰爭後逃到臺灣,失去了家人與故鄉,每天就是坐在藤椅上,看夕陽落下、黑夜籠罩,就這樣一天度過一天,「就像《等待果陀》一樣,她一講到從前的事情就會掉眼淚,我不知道怎麼安慰她,有時候我會想我母親在想什麼?等待什麼?我做《等待果陀》的時候就從她的感受出發。」
早在1997年,吳興國就着手改編《等待果陀》,當時臺灣從來沒有人排演過這套舞臺劇名著,吳興國說「原本要找金士傑一起來演《等待果陀》,讓話劇演員和京劇演員一起碰撞,後來檔期過了,人選也變了。」因爲當時臺灣戲劇界有評審制度,創作人申請演出一齣戲,須經過審批,那時他被認爲是傳統出身,沒人覺得他能演西方荒謬劇場,他坦言「當時臺灣蠻保守的,好在後來金士傑依然給了很多好建議,成了這齣戲的最佳戲劇顧問。」
一手包辦導演、編劇、作曲、主演,吳興國這套被譽爲京劇版《等待果陀》的作品,把他所有的拿手好戲都放進去了,甚至有人說他「解開了貝克特密碼」,他就是覺得要用戲曲的腔調唱出來,「我們每次到歐洲演出,每一個西方人都以很好奇的眼光來欣賞,然後都被嚇壞了,我們有傳統京劇底子,知道在甚麼時候舞起來、動起來、好玩起來,我們從身段把生活每一個動作創造出一種美,我們把所有的專業都合起來了。」
吳興國指出,每一個藝術形式各有獨特風格,纔會吸引人,才能保留下來,但這種獨特風格過了時代就會落伍,如果不想創造新的風格和形式,看的人肯定會愈來愈少,「我們的傳統在這個時代快落伍了,如果我們走這條路 而成功的話,就能給更多人看到了。」
《等待果陀》將在2018臺積心築藝術季作爲閉幕演出,6月29日於成功大學成功廳、7月14日 於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演出,詳情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