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普惠金融 消滅詐騙團與山道猴

(《臺灣銀行家》第174期 下一個金融盛世 透視賴總統的金融政策)

讓普惠金融更完整,成爲社會安定的力量,是賴總統拋出的主要金融政見之一。金管會也於日前公佈「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2023年的衡量結果,多項指標表現優秀,包括人均銀行及ATM數超越國際,而成年人有銀行帳戶比率高達92%,遠高於全球平均的76%,顯示在多年努力下,我國民衆在取得金融服務使用上相當便利,金融已經充分「普及」。

然而,在肯定臺灣的傲人成績之時,卻發現金融可及性雖逐步攀高,但衍生出的問題也不少,其中最令人憂心的,就是金融詐騙的泛濫與山道猴子(年輕人月光透支)的挑戰,成爲下一階段普惠金融應努力解決的問題。

過去對於普惠金融之認識,大多以各項金融服務之接觸與覆蓋率爲指標,較少關注民衆是否有足夠能力,妥善應用金融以改善財務生活;更甚者,在強力推廣、擴大金融商品之使用族羣時,造成能力不足者之誤用、濫用,例如因支付方便,鼓勵先買後付(BNPL),反而使民衆無痛而過度消費,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此,新政府未來推動普惠金融之目的,應在於如何讓民衆可以透過金融商品與服務,改善其財務生活,免於匱乏之憂慮,提升幸福。

爲了達成普惠金融的目標,如圖所示,需要3個支柱。第一是「金融監理」,確保金融機構不會提供無意義且負擔不起的產品。第二是消費者保護,我們當然期待金融機構自主性做到公平待客、以消費者利益最大爲中心,但其實這有點一廂情願。消費者保護機制的存在與完善,就是避免消費者在資訊不對稱下,使用金融產品而受到傷害。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就是「金融教育」,消費者保護得再好,或是金融監理得再厲害,如果消費者本身素養低落,認知錯誤,前兩個支柱大概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金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自己有足夠的素養,有效抵抗金融詐騙,並有健全的財務態度與行爲,從根本上杜絕山道猴子的產生。因此,如何從監理面、消保面及素養面提出更佳政策,將是完善我國普惠金融的關鍵。

三項支柱中,最弱的應屬「金融素養」。現階段的臺灣,金融服務早非患「寡」,而是患(因民衆素養不足產生的)「誤用」。當然,正規教育缺乏金融素養內容是一個問題,但金融素養與一般知識性學科不同,是一門結合「知識」、「態度」與「行爲」三面向的終生訓練項目,就如同以運動來維持身體的健康。特別是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之下,金融產品與管道令人眼花撩亂,因此提升民衆金融素養,且不間斷隨金融發展而更新迭代,纔是達成我國普惠金融願景最迫切的課題。

現代社會已經發展出完整的金融體系,包含: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等四大元素,這些元素生存的基本條件就是「信任」。金融體系發展若只是帶來階級分化、貧富不均的平行世界,讓有些人被金融服務得很好,有些人卻被排斥在金融體系之外,長此以往,依照歷史經驗,這種金融體系遲早將崩解或被顛覆。而普惠金融的完善,將有助於達成社會的金融信任,擴大金融包容性,並讓參與者安全、有信心的運作,最終就能達成金融永續、民衆受益的雙贏。全文請見第174期《臺灣銀行家》(本文作者爲臺灣金融研訓院普惠金融事業總處資深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