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當選對臺灣產業發展的影響
川普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強勢迴歸。美聯社
川普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強勢迴歸,美股大漲回應,臺積電ADR卻嚇跌。不論選前如何期待或憂心,現在大家關心的是:選舉結果對臺灣經濟發展將產生哪些可能的影響。
幾乎可以確定,川普必將延續其「美國優先」政策,對中國及其他國家實施更高關稅稅率,這個政策勢必影響包括臺灣在內的國家對美出口。其次,美國對中國科技限制可能加強,臺灣做爲國際資通訊產品供應鏈重要一環,更須面對其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挑戰。
川普於選舉期間曾公開表示臺灣應支付更多保護費,因此美國對臺軍售政策會有所調整,川普可能要求臺灣增加國防支出,購買更多美國武器,此舉勢將大幅增加我政府財政壓力。
明年初即將就任的新政府可能對臺灣施加更大壓力,要求對美國增加進口或擴大采購美國產品(如飛機、農產品、天然氣),以縮小臺美貿易順差;另外因爲臺灣與中國製造供應鏈密切,部分往來兩岸組裝之零組件可能受到限制,這對臺灣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或資本配置將產生一定影響。
川普將延續對中國高科技出口管制,特別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這會加深全球供應鏈「去中化」,促使臺灣企業重新評估在中國生產佈局。美方極可能要求臺灣半導體企業將產能及研發轉移至美國,以降低對亞洲供應鏈依賴,但這將涉及管理成本和機密泄漏風險的平衡。
美元匯率方面,若川普的貿易和外交政策導致全球資金流向美國,美元可能升值,這對新臺幣匯率造成壓力。若美元強勢,新臺幣貶值,短期雖有利於出口,但長期增加臺灣自美、日、德、荷等國進口設備及原物料成本,進而影響整體產業國際競爭力。
若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臺灣企業可能面臨美國要求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壓力,這將影響在中國已有生產或業務的臺灣企業,迫使其重新配置資源或調整市場戰略。部分臺灣企業可能選擇加大在美國投資,以符合美國政策需求並避免潛在關稅壁壘,但這樣將增加企業經營成本。
針對美國大選結果導致美中貿易對抗加劇、科技產品全球供應鏈重組,臺灣可以考慮以下對策,積極應對可能的經濟和產業影響:
一、加強供應鏈韌性與多元化: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臺灣企業應逐步降低對中國市場依賴,加強對美國、歐洲和東南亞市場拓展,以分散風險。
二、產業佈局多元化:推動臺灣企業在海外建立更多生產基地,將更多製造能力轉移至越南、印度、印尼等國家,降低美中貿易摩擦影響風險。
三、加速推動關鍵產業供應鏈本土化:在國內投資建構更完整關鍵產業如半導體、精密機械和關鍵材料供應鏈,以確保產業鏈韌性。
四、擴大印太地區經貿聯盟:積極參與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區域經貿組織,開拓貿易市場,減少對中國及美國市場過度依賴。
五、擴大研發投入:加強在新興技術(如6G、AIoT、量子計算)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減少對成本敏感性高的市場依賴。
六、強化風險管理與政策調整:臺灣企業須更密切關注中國市場和政策變化,提前制定應對策略,調整投資佈局、減少敏感產品高度依賴,進而分散因中國經濟波動帶來的風險。
七、加強風險預警和支援系統:國發會、經濟部應建立國際貿易和經濟風險早期預警系統,並設置應急措施,爲受美中對抗影響的企業提供快速援助,避免貿易摩擦對企業經營的劇烈影響。
最後,雖然川普經濟政策獲得美國民心,但國際頂尖經濟專家仍然擔心,川普關稅至上主義,可能帶來全球貿易大戰,甚至造成美國國內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這些長期不利因素,勢將連帶影響臺灣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