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走筆|樂幹“沒有結果的事”

3月4日下午,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在接受採訪時,用“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在幹着一件沒有結果的事情”的評價,“點名”了一位叫“李文強”的小夥子。

爲什麼很多科研項目可能是“一輩子沒有結果的事”?很多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難度大、花費高、週期長,且科技成果轉化過程複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市場化面臨重重堵點,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些科研投入,不只是需要資金,更需要科研工作者時間、精力投入,即便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也可能長期得不到回報,甚至很多科技工作者在領域內可能“一輩子沒有結果”。在科研裡,評價一位科技工作者樂幹“一輩子沒有結果的事”,無疑是對一個人看淡結果、只顧投入敬業精神的褒獎。

如果說“一輩子辦成一件事”是一種執着,那幹“一輩子沒有結果的事”,在特定的語境裡,其實是指不計結果、看淡個人利弊得失的大手筆投入,亦是“功成不必在我”的通俗化表達。首張脈衝星信號圖傳回時,爲此耗費20多年心血的總工程師南仁東已溘然長逝,對他來說,信號圖或許就是“一輩子都沒有結果”的事。如果因爲科研存在不確定、風險,計較自己有生之年能否看得到結果、能否得到回饋,就不可能有“天眼之父”的美譽,亦不可能有“中國天眼”的誕生。嚴建兵被稱爲“長”在玉米地裡的科學家,如果不是三十年如一日“死磕”玉米研究,恐怕很難在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增加產量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相反,過於擔心自己投入換不來想要的“結果”,難免會患得患失,甚至因顧慮重重而減少投入。“非功利性堅持”未必能讓自己獲得回報,但卻是推進工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努力和嘗試。

今天,科技創新越來越呈現出高投入、高風險特徵,地區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行業、很多工作都可能遇到難以逾越的發展難題、不可避免的發展瓶頸,呈現較高不確定性。很多崗位的工作者,即便傾心投入、奮鬥終身、兢兢業業,受制於客觀條件,也可能長期甚至“一輩子沒有結果”。如果因爲擔心“一輩子沒有結果”,擔心工作能不能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實現,那難免會因此瞻前顧後、惜力怠工,甚至滋生“躺平”心態,貽誤工作大局。以此觀之,樂幹“一輩子沒有結果的事”,其實是強調我們要有遇挫之後的韌性,有看淡結果、傾心投入的幹事熱情和定力。

順便說一句,那個被嚴建兵“點名”樂幹可能“一輩子沒有結果的事”的小夥子李文強,事後媒體追蹤時,他正在地裡看玉米。紮根玉米研究十餘年,他已從海南田埂上的青澀學子成爲獨當一面的科研骨幹了。這啓示我們,樂幹“沒有結果的事”,有時甚至可以拋開結果,換回全身心投入,這反而能讓自己出成效、有結果。

(韓宗峰)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