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大模型卷價格戰“非常不健康”

《科創板日報》8月5日訊 (記者 毛明江 黃心怡)曹鵬,京東集團技術委員主席,京東雲事業部總裁。在跟隨劉強東在電商行業攻城拔寨過程中,曹鵬可謂京東“元老級”人物。於2007年加入京東,作爲京東集團早期技術框架的搭建者之一,參與了京東網站、交易、供應鏈、倉儲物流和財務等核心系統的開發工作,主導京東零售、京東金融多項重要的技術革新。

在剛剛舉行的2024京東雲峰會上,曹鵬代表京東發佈京東雲企業大模型服務、言犀智能體平臺、智能編程助手JoyCoder、言犀數字人3.0等三大智能平臺與五大技術產品。在會議間隙,曹鵬接受了《科創板日報》等媒體的採訪。

▌大模型應用,要在行業裡面產生價值纔算有效

問:京東在大模型行業應用方面,比如一至三年內,有沒有具體的規劃和目標?哪些是重點的行業?

曹鵬:我們大模型戰略分兩條線在走,一條線是解決大模型和產業結合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我們一直在探索大模型在各個行業裡面怎麼落地,圍繞着京東很多的場景,包括零售、物流、健康、金融,一直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另一條線是在京東自有的大模型建設,因爲產業落地要做得好,底層模型對其支撐是最重要的。

比如,健康、零售、金融行業,都有自己專門的屬性。所以京東在做自有模型訓練方面,一方面要保持對於整個模型基礎的、核心的、底層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支撐好前端產業落地。

我認爲大模型的應用要在行業裡面產生價值纔算有效,纔算真的落地。

問:大模型發展至今,爲什麼C端並沒有涌現出很有影響力的超級應用?反而是B端,很多行業先跑開。

曹鵬:B端的應用更容易衡量這個產品本身的價值,有很多的辦法可以測算產品的ROE,不管是投放的ROE產出,還是效率提升。比如研發在整個代碼編寫的提效,帶來整個人效的節省,這些東西很容易衡量。

C端不是簡單地量化,可能是有一個閾值。一旦突破了這個閾值,可能會有一個高速的增長。像OpenAI最初一下就超出了所有C端用戶的認知,所以能變成最快用戶破億的C端產品。之後,大家的閾值又被進一步拔高了,預期又進一步提高了,導致在C端遲遲沒有太破圈的現象級應用出來。

▌大模型卷價格戰這件事,是“非常不健康的”

問:大模型現在價格挺卷,從零點零幾元的token,到現在可能直接免費了。你怎麼看價格戰的?

曹鵬:現在大模型爲什麼卷價格?是因爲很多大模型沒有找到前端真正創造產業價值、能夠變現的這條路。所以沒有辦法衡量大模型到底有什麼價值,能夠值多少錢。在這個情況下,做大模型的廠商,前面又有這麼多的投入,又需要這個模型有相應的回報,不管是收入還是市場份額,所以會變成價格戰。

但是站在我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是非常不健康的。正常一個問答的token,考慮到服務器的折舊、電費、機房等,大概三毛到五毛錢之間的成本。現在捲到只有幾分錢,兩三分錢的程度,有的模型還直接宣佈免費,肯定是虧錢的,這個商業模式是不成立的。大模型的價值應該放到真實的應用場景中去驗證,不管是用戶營銷、智能客服,還是代碼編寫提效,只有在應用場景裡打通了,才能證明這個模型有價值。有了價值以後,才能衡量他的價格。否則只是空卷價格,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問:目前京東在大模型方面的盈虧情況怎樣的?

曹鵬:這要分階段來看。首先所有的產品在最開始產生和孵化的時候,一定是虧錢的,這個時候需要從公司,從集團層面給資源、給扶持。但是做到一定程度以後,比如一百多個應用做出來了,做了幾個月,就會開始看應用本身的價值,來算ROE的賬,看用戶的增長、流量的增長,會正確地評估這個東西的商業價值,因爲你不可能永遠在孵化。

所以我們分兩個階段,開始孵化階段,集團統一投資源,讓大家積極探索。一段時間後,就會看每個產品本身的價值產出,一定要最終產生商業價值的產品,纔有效果。在集團內部試完了,再看看能不能將其變成對外服務的產品。

▌現有大模型效果 不足以支撐C端出現超級爆款APP

問:針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熱潮,會不會只是一陣泡沫?或者現在大把未來的前景看得太美好了?

曹鵬:個人看法,第一人工智能泡沫肯定是存在的。對於整個AI的預期,包括對於整個智能化、智能體的預期,肯定是存在的。要破局還是能不能真正產生產業價值。

因爲在C端看起來,個人認爲在這一代技術上所能演化出來大模型的效果,還不足以支撐原來所想的C端出現爆款的超級App。真的像一個助手,像一個人一樣,完全模擬一個人的性格,現在的模型還是做不到。至於什麼時候能做到,因爲我們現在不確定。

我們的觀點是,即使在目前的模型水平上,在B端很多細分的場景裡面,已經很明確能夠創造出價值了,所以爲什麼今天更多的是關注於B端在整個產業的細分場景裡解決產業裡面的問題。

現在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是整個場景的碎片化問題,因爲整個AI一直有這樣的問題。這些場景如果用了AI以後,能很大提升效率,但是這個場景很小,不值得像C端一樣,投入很多的研發資源來做這個產品。這就導致一個弊端,有場景、有需求,但是又用不起來。但是在這一輪看到很好的機會,大模型的泛化性比較強。比如原來做整個物流的防損,用CVA模型去做,每一個動作,扔一個箱子、踢一個箱子,都要訓練專門的模型,現在一個大模型就能覆蓋80%的效果,泛化性強了以後,很多碎片化的場景就能夠覆蓋了。

第二,整個大模型的開發成本一定要降下來。我們爲什麼這麼專注在推整個大模型Agent平臺,因爲有了這個平臺以後,就可以非常低成本地針對碎片化場景做開發。原來需要十個人,現在可能一個研發,幾天時間就可以搭出一個應用來。這樣的話,整個應用的場景就極大拓寬,拓寬以後價值就出來了。總體上,現在整個泡沫肯定是存在的,不管是在模型的訓練上,還是在整個算力上,都是存在的。但要破這個局,還是看好B端場景的最後打通,因爲現在的模型還不足以支撐在C端能夠出現智能化。

問:目前來看,哪些行業在落地方面比較順利,哪些會遇到阻力?具體的合作形式是怎樣的?

曹鵬:這個事其實是兩方面,一方面我們自己的能力到底在哪兒。我們能力最強的,能夠覆蓋的行業,比如零售行業、物流行業、金融行業,這些行業如果直接賦能會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同行跟我們有一些競對的關係,所以他用京東技術的時候也會比較謹慎。很多時候,我們在做的是通用的專業能力,在一些跨行業的賦能上,比如說C端用戶的運營能力,營銷的能力,包括智能客服、數字人、代碼編寫、優化。行業屬性本身相關性沒有那麼大,相對比較通用的能力,這些能力比較容易做輸出。

問:我們落地的過程當中有什麼明確的堵點或者是難點?

曹鵬:最大的點是兩個:一是所有的行業對於新技術不夠了解,特別是越傳統的行業,可能對於新技術能夠帶來的提效沒有很清晰的概念;二是單純的技術提供方,比如中國有這麼多大模型訓練的公司,不瞭解行業裡的問題和痛點,當然也就沒有切實的辦法去幫他們解決,這是一定要破局的點。

所以我們一直講,所謂的行業企業、龍頭企業,或者是鏈主企業,這件事情是很關鍵的。行業裡面的中小企業一定沒有這個能力去做,也沒有那麼多資源做前瞻性的技術研究和投入。這個事一定是在某一個行業裡面的龍頭企業和鏈主企業,纔有可能有資源做這種前瞻性的探索和研究。它把這個事情研究透以後,在整個供應鏈和產業鏈上,上下游去穿透,帶動這種企業做經營的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