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裡的二十四節氣 | 冬伊始萬物藏,來五塔寺賞初冬新章

(原標題:京城裡的二十四節氣 | 冬伊始萬物藏,來五塔寺賞初冬新章)

立冬時節,秋風謝幕,冬寒初降,萬物開始潛藏,自然界的喧譁緩緩沉入靜謐。作爲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的到來標誌着冬季的開始。寒風吹拂,落葉似金,在空中旋舞,爲大地織就一襲金褐色的絨袍。紅楓黃櫨,山河披上了絢爛的冬衣,預示着秋日的終章與冬日的前奏。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象徵着秋之豐饒與冬之沉靜間的盛大轉換。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立者,始立也;冬者,終也。” 此時節,水初凝爲冰,地漸覆以霜,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以待來年春回大地之時的生機勃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將立冬分爲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爲蜃。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初,氣溫下降,水已經能結成冰。但立冬時的冰還很薄,還不能行走,需要特別小心,這也是“如履薄冰”成語的由來。

二候“地始凍”。立冬後氣溫進一步下降,中原大地土壤硬化,地表覆蓋一層白霜,萬物歸根。地之凍,非止於形,更在於神。大地封凍,象徵着生命的沉睡與蓄勢,是爲來年春暖花開做準備。

三候“雉入大水爲蜃”。“雉”爲野雞,“蜃”爲大蛤蜊,立冬過後,野雞一類的大鳥變得稀少,而海邊卻出現了外殼與野雞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蜊。古人認爲雉入水變成了蜃,這是對生命循環往復的一種浪漫想象。

立冬,冬之始也。 此時,寒風料峭,萬物收藏。在北京五塔寺(現爲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深秋初冬的景象美不勝收——寺內的柿子樹碩果累累,宛如喜慶的小燈籠,爲古樸莊重的五塔寺增添了一抹亮色。微風吹過,柿子隨風起舞輕輕搖曳,傳遞着豐收的喜悅與事(柿)事(柿)如意的祝福。

古銀杏樹的黃葉與白果,古柿子樹的綠葉與紅柿,在色彩上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動人的畫卷。銀杏葉如金色蝴蝶,輕盈飄落,鋪成金色地毯;白果隱匿其中,宛如珍珠。古柿子樹的綠葉依然蔥鬱,紅柿如寶石,鮮豔奪目。這色彩的交織,展示了自然的美麗與生命的豐富。

來源: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官微

古塔巍然屹立,錯落有致,雄偉壯觀。塔身雕刻精美,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匠人的智慧。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塔身上,金光閃閃,與四周的霜白形成鮮明對比,更添幾分肅穆與莊嚴。古塔不僅是佛教文化的象徵,更是歷史的見證,靜靜訴說着風雨與變遷。

來源: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官微

登上五塔寺的最高處,極目遠眺,遠處的高樓大廈熠熠生輝,近處的古建築古樸典雅。寒風拂面,帶來一絲涼意,卻也讓人格外清醒與寧靜。在這片寧靜的天地間,時間彷彿凝固,讓人忘卻塵世的喧囂。

立冬之時,北風漸勁,寒意漸濃,大地開始進入休憩與靜養的狀態。“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這句詩不僅描繪了立冬時節的自然景觀,也反映了人們對這個季節的深刻感悟。立冬,不僅僅是簡單的自然更迭,更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立冬之時,人們會用豐富的民俗活動來慶祝它的到來。

其一,儲藏,準備過冬。立冬之際,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準備迎接漫長的冬季。農民將收穫的糧食儲存好,以防黴變;城市居民則忙着添置禦寒衣物,確保家中溫暖。古代,人們還會製作各種醃製食品,如鹹菜、臘肉等,以備不時之需。這些習俗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反映了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未雨綢繆。

其二,養生,調養身心。立冬後,天氣逐漸轉冷,人體易感風寒。中醫強調“冬三月,此謂閉藏”,即冬天要注重保養,減少消耗,使身體處於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飲食上宜溫補,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等,以增強抵抗力。《黃帝內經》中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不僅是對冬季養生的指導,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總結。

其三,祭祖,感恩先人。立冬時節,民間有祭祀祖先的習俗,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大飲烝,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意味着在立冬這個月要舉行大飲烝祭祀,“烝”是周朝時的冬祭,天子要向上天祭祀,祈求來年豐收,在宗廟殺牲獻祭,臘祭祖先和住宅內外的五種神靈,慰勞農民,讓農人休養生息。

晨光初露,霜氣漸消,枝頭的黃葉隨風輕輕飄落,帶來絲絲寒意。漫步於五塔寺的古樸庭院,腳下踏着厚厚的落葉,古剎的鐘聲悠揚迴盪,穿越時空,讓人的心靈瞬間沉靜下來。立冬已至,冬意漸濃。在這個季節的轉折點,大自然以一種靜謐而莊嚴的方式,展示着生命的韻律與輪迴。正如古詩所云:“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願你在立冬的懷抱中,懷揣希望,迎接每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