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博物館日,我打算聊點不合時宜的……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博物館日講一個讀書日的遭遇和感受吧,算是一篇碎碎念~

當時是聽了B大教授關於閱讀經典的講座。這個“經典”啊,是真的“經典”,就是一些儒家典籍爲主的。大概的臺詞,大家可以自行想象,無非就是現代人如何,需要“經典”來拯救,還插播了幾句女孩子如何,應該多讀詩經才能溫柔。說實話,我聽到這段的時候,覺得B大不僅醫學女博士有點水,你們這博導教授也不咋樣啊。《氓》不是中學課本里的麼,學完這個考的大學呀,除非B大教授只想要讀經班的女生。

但這隻能算得上槽點的前菜而已,畢竟類似的陳腔濫調我真的就聽太多了。但因爲是來到寧波了嘛,又是推薦“經典”,勢必就要提一下“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的天一閣。然後B大教授就開始鋪墊了……真的,他才提到“天一閣”,我就猜到他要說“四庫七閣”。不得不說,老教授語速是真的慢,一個閣一個閣的說,還得放一下自己的遊客照,整整講了一個小時,我都以爲他要離題了。

……好不容易……終於……他講完“四庫七閣”了,開始感嘆人心不古了,現在的圖書館都不造成“文X閣”這個樣式了。然後,真正的槽點來了,他推薦我們讀四庫全書,我整個都被噎住了。誰讀經典讀四庫本啊!

爲了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找了B大博士(算B大教授的後學吧)的寫一篇《不要迷信“四庫本”》文章,摘錄如下:

《四庫全書》作爲清代官方的古籍整理工程,有保存文獻、倡導學風之功,但其缺陷也很突出:一是規模太大,難免良莠不齊,如底本不佳、臆改妄改、魯魚亥豕等情況往往而在。二是政治干預導致篡改嚴重。如《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追諡羽曰壯繆侯”,歷代版本均如此。但編纂《四庫全書》時,清高宗認爲“壯繆”是對關羽的貶低,故命館臣將“壯繆”改爲“忠義”,以示對其“力扶炎漢,志節凜然”的表彰(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諭)。《三國志》是晉人所作,高宗竟罔顧史實,說改就改,實在堪稱奇葩。至於因忌“胡虜”字樣,將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改作“壯志肯忘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文淵閣本《嶽武穆遺文》),將陸游“遺民淚盡胡塵裡”改作“遺民淚盡邊塵裡”(文淵閣本《劍南詩稿》《宋詩鈔》)、“遺民淚盡黃塵裡”(《薈要》本《劍南詩稿》)、“遺民淚盡秋風裡”(《薈要》本《宋詩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魯迅對《四庫全書》的缺陷有清醒的認識。他說:“……欽定四庫全書,於漢人的著作,無不加以取捨,所取的書,凡有涉及金元之處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爲定本。此外,對於‘七經’,‘二十四史’,《通鑑》,文士的詩文,和尚的語錄,也都不肯放過,不是鑑定,便是選評,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買〈小學大全〉記》)“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爲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病後雜談之餘》)不無偏激,但的確切中要害。

……因缺乏文獻學常識而對《四庫全書》及《薈要》有些迷信,倒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從事文史研究和古籍整理的人無視《四庫全書》的缺陷,使用時不加留意,那後果就堪憂了。

文史研究者使用古籍文獻,如有其他版本可用,四庫本一般不應成爲首選。……至於古籍整理,使用四庫本更應慎之又慎。……《四庫全書》太過龐大,其中各種典籍的狀況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四庫本,用與不用,如何使用,都應先對其文獻價值有所判斷,既不能不經調查研究就棄之如敝屣,亦不可如魯迅所說,“一聽到‘欽定四庫全書’這名目就魂不附體,膝彎總要軟下來似的”(《這個與那個》)。

我以爲,四庫本不能胡亂推薦,是文獻學學者基本認知,尤其講座下面坐的都是中小學生和家長。雖然我相信,下面坐着的人更會去買他推薦的《唐詩三百首》和《論語》等,也不會去翻看哪怕是《四庫全書薈要》,但這並不等於就可以隨便亂說。

當然,我也懷疑這位B大教授真正的水平,因爲他還說乾隆一開始想做雕版印的。我有點好奇,他到底對《四庫全書》的體量有沒有數?好歹也去好幾個閣打卡拍照過了,總不能房子造那麼大,都是拿來會客的吧!

如今講座遍地,文化表演活動更是許多文博機構的流量密碼。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網上的講座和活動多麼不靠譜,很少關注到線下看似正規又有名校教授參與的講座,水平竟然也是如此拉跨。我以往比較關注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講座,驚歎於那些有趣的研究選題,但讀書日去聽了這種通識講座,便覺得也難怪很多家長是焦慮的。因爲他們如果自己不瞭解,難以分辨良莠的,又缺少把關機制,旁人的建議聽得越多反而越慌。

有家長結束後來去抄B大教授的書單,僅僅是因爲他提了《唐詩三百首》也要買對版本,有家長沒看清PPT就想拷一份回去。很難去責備這些家長更多,因爲教授的身份迷惑,而且之前在《》裡也說過,雞娃本質上雞的是媽媽們的投入程度,媽媽們只能超額去執行這些大佬們的說的、推薦的。

前陣子我回答了知乎上的一個問題《爲什麼現在學校裡面很少看到傳統文化的身影了》,網頁側欄還能看到系統自動推薦的“相關問題”,如《爲什麼我們上學時很少學到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們眼中逐漸淡薄與學校是否有關聯? 》。這麼看來是否就有一種迫在眉睫的感覺?

實際上我們在九年義務教育裡接觸過的“傳統文化”並不少,就拿講座裡說的“經典”和推薦的《唐詩三百首》來說,我們課本里就已經有很多詩詞和文言文。數學裡也有九九乘法表和珠算,還會接觸到書法和國畫,勞作課會做風箏、會玩指南針……等等。網絡上很多人把“傳統文化”限定爲古裝劇、歌舞晚會、以及景區會舉辦的漢服活動,那真的很抱歉,實在沒有多少學校可以提供這樣的條件。

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所接受到的教育、接觸到的信息早已非古人能比了。或許我們可以試着從一種恐慌的心情裡掙脫出來,更多地去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甄別的能力,培養自己的愛好和專業興趣。

就拿寫昨天推送的那篇文章《》時看到的,網劇官博搞了#長月燼明十二神羣像海報#獨家截圖,裡面就有“暈染法”和“隨類賦彩”,不瞭解美術史的粉絲很容易就會被這些名詞給唬住。其實對於現代人學畫畫來說,這兩項可能是小學生繪畫班就會教到的東西。

暈染法比較好理解,相比來說“隨類賦彩”這個名詞就有點唬人了,其實就是要儘量根據物體的固有色來畫,花是紅的就畫紅色,葉是綠的就畫綠色。而敦煌暈染法被反覆提及,一部分原因是壁畫所用顏料不如水彩之類自然過渡效果,需要掌握專門的技法,另一部分則是因爲它在敦煌的應用表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如果僅僅從繪畫方法來說,我們其實很早就學到了,只是老師沒教這些看似高大上的名詞而已。

讀書日免不得感嘆一年看不了一本書,博物館日又感嘆一年進不了一次博物館,可我最近在反思,這些究竟有那麼重要麼?不是否認看書和博物館的作用,而是最近太多的活動給我一種爲搞而搞的感覺,其他我不在乎,但有些內容實在是太誤人子弟了,希望有基礎的把關。並且,爲了推廣這些活動,吸引更多的人來參加,似乎也釋放了太多沒必要的焦慮。

最後,希望我們保持熱愛、保持學習、保持獨立、保持思考!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