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軍備競賽 臺灣跨出重要一步

全球企業創投資金參與金融科技投資情況

全球金融科技獲投情況

金融業通用身分識別技術現況

2021年全球產業創新投資每5美元就有1美元投資金融科技領域,其中許多來自國際大型金融機構數位轉型的軍備競賽;相較國際,臺灣金融科技投資明顯不夠看,但2021年第四季臺灣做對了一件事,讓金融科技在臺灣投資出現絕佳契機,有機會加快校正迴歸。

金管會規劃三年爲期、分階段推動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21年下半年前進到八大面向之一的「數位基礎建設」:研究發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由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組成產學團隊就「多元數位身分驗證機制以及電子簽章」進行跨國、跨產業、多面向盤點,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認爲,這將打通臺灣數位金融的任督二脈,有助數位金融打穩基礎。

搭建數位身分驗證的基礎工程

其中包括向來被視爲臺版法人數位憑證的電子簽章,其上位法「電子簽章法」已不符合數位時代的需求,未來數位身分驗證(authentication)和簽章機制框架一旦通過立法、且標準化,由金融市場率先跨銀行、保險、證券通用,不僅先前已推動的「開放銀行」、監理科技、金融稽覈數位化等,都將因使用者資料有所保護、企業機構得以運營創新商業模式,讓每一分投入金融科技的資金能轉換成效率。

臺灣的數位身分驗證長期以來由內政部應用在自然人憑證,2022年2月再升級爲「行動自然人憑證App」,安全性符合國際標準FIDO。

FIDO臺灣分會於2021年12月邀請金管會參與APAC FIDO論壇,由綜合規劃處副處長鬍則華說明「FIDO應用在金融領域的臺灣構想」,獲得FIDO國際聯盟的支持。

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指出,民衆已熟悉運用自然人憑證在報稅、或疫苗接種等健康醫療,現在金管會加快數位「法定」身分驗證導入的研究,「憲法保障人民的生命,財富,自由的基本權益,全都可以因此做到」。

COVID-19連着二年綁住全世界,有錢人、聰明人在創新技術找到出口,免疫新醫療、無接觸電商、嵌入式金融服務、加密通貨和數位資產等,獲得便宜又瘋狂的資金吹捧,寫下有史以來最輝煌的一頁。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副研究員簡淑綺以金融科技爲例,四項數據說明2021年全球投入資金的瘋狂:一、2021年全球創投對金融科技投資達1,320億美元,是2020年的兩倍;二、2021年金融科技平均每案獲投金額創新高,達3,200萬美元,年成長78%;三、2021年超過1億美元的鉅額投資件數成長三倍達343件;四、2021年全球新生157只金融科技獨角獸,較2020年底成長108%。

以金融科技次產業來看,區塊鏈、加密貨幣、數位資產交易平臺爲2021年投資薈萃之地。摩根大通,高盛和花旗集團三家大型跨國銀行,投資在科技金融新創的資金和件數,2021年前三季就超過2020年全年總數,支付、資本市場數位轉型、SMB(中小企金業務)以及區塊鏈等,獲得傳統金融業最多的資金。

全球數位經濟調研機構CBINSIGHT「2021年全球區塊鏈投資報告」統計,來自非公開市場的創投基金、企業募資的投資資金,2021年總金額高達252億美元,是前一年的七倍多;NFT發行、募資金額則飆升逾128倍,2022年新趨勢若擴大到企業應用,吸金額度將有機會再展新高峰。

幣託集團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鄭光泰指出,區塊鏈技術美妙之處已逐漸獲各界認同,進而導入衆多領域,隨着全球區塊鏈技術研發團隊持續開發,透過具有獨特性與辨識性的NFT,做到過去中心化技術所無法觸及的「賦權與賦能」,區塊鏈技術正在寫下新篇章。

區塊鏈輔助金融數位化進行

消費者愈來愈習慣用行動裝置,有助數位金融服務的發展,區塊鏈技術在數位身分驗證建基工程,對於加快數位化有重要的輔助角色。姚木川認爲,區塊鏈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但它在技術上的不可竄改性絕對可以加分,特別是疫情影響,每一行業轉向數位化的需求,也有助於跨機構協作或數位資產的開發與銷售。

文化大學財金系教授沈高毅指出,銀行業最大的考量仍是授信風險,區塊鏈有分公鏈、聯盟鏈與私鏈。參與者衆多的公鏈,公信力最高,但是系統速度較慢;私鏈則類似傳統單中心的概念,公信力程度偏低。聯盟鏈剛好處在平衡位置,若有大型核心企業參與,可快速驗證訂單的真實性,降低查覈成本,能夠有效維繫銀行與衆多企業的融資網絡,縮短銀行查覈時間與成本。

國際間的區塊鏈認證是採「共識決」,即WEB3.0的社羣思維、去中心化,在商業運用上仍有疑慮。對此,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團隊研究發現,國際案例中如歐盟eIDAS利用發行電子憑證的階層架構,推動與建立跨國的身分憑證信賴機制,其中電子憑證是電子文件的簽署,依不同風險等級規範不同簽章類型,瑞典、新加坡已參照遵循,較屬於官方信賴框架下的產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