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500元以上的月餅禮盒基本絕跡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原標題:月餅包裝簡約 品味趨於多樣(金臺視線)

包裝莫過度 禮輕情意重

本報記者 向子豐

中秋佳節將至,月餅市場熱度逐漸攀升。很多人注意到,今年月餅市場正悄然發生變化,興起“簡約風”。如何進一步提升月餅包裝品質,既彰顯品牌內涵又兼顧生態環保、傳遞節日祝福,引發關注和思考。

月餅過度包裝問題曾飽受質疑。“幾個小月餅用這麼多層盒子,有點浪費。”浙江溫州市讀者金女士回憶起前幾年收到過的月餅禮盒,“記得有一年中秋節後,我去扔月餅盒,結果發現垃圾桶旁,堆着多個月餅禮盒……”

月餅過度包裝不僅增加購買月餅的成本,也浪費資源。爲此,國家相關部門近年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月餅行業健康發展。如2022年5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批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第1號修改單,對月餅包裝層數、包裝空隙率、包裝成本及混裝要求作出新規定;當年8月,印發《市場監管總局關於集中整治商品過度包裝、“天價”月餅和蟹卡蟹券等問題的通知》。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多家超市、商場,搜索多個電商平臺,所見月餅禮盒大都符合月餅包裝最多不超過三層等規定。層數雖然不多,但包裝精緻華麗的禮盒仍然不少。包裝材質從紙質、木製、皮質到金屬,造型從圓形、方形到異形均有。有的禮盒自重甚至與月餅淨重差不多。

月餅吃完了,禮盒去哪了?這是每年中秋都被討論的話題。一些禮盒可以用來做收納,但家庭所需收納盒有限,而且部分包裝盒質量較差,還是隻能丟棄。

“我曾收到過一個像紅木包裝的月餅禮盒,實際上卻是塑料製品,還是不可降解塑料。”湖南長沙市讀者劉女士說,“吃了一小塊月餅,拆出了一堆塑料、紙張、金屬、布料,‘豪華垃圾’不少。”經營一家廢品回收站的高先生告訴記者,每年中秋節後,都能收到很多月餅包裝盒,“紙盒按公斤賣,金屬和塑料只有部分可以回收。”

禮盒設計同質化現象也較爲嚴重。“不同品牌的月餅看不出什麼差異。”江西南昌市讀者萬女士說,“許多禮盒設計只是選擇了幾個常見的圖案,淺顯地表達了喜慶、團圓的意思,缺乏獨創性和文化內涵,導致每年收到的月餅禮盒大同小異,缺乏新意,沒有留下來繼續使用的想法。”

如何變一次性使用爲重複利用,提升月餅包裝的使用價值?記者發現,今年部分商家推陳出新,製造了不少“小巧思”。有的商家主打文化內涵,在包裝中加入國風元素;有的商家用布藝包作爲月餅包裝,輕便可愛實用,得到不少年輕消費者喜愛;有的月餅以一盞燈籠作爲禮盒,既可做收納又可做裝飾,吸引了不少顧客的關注;還有一些商家以“探月”爲主題,主打科技感,月餅吃完留下的透明塑料盒,通電後可以變成燈箱、展示盒。

廣州工商學院副教授桑曉明認爲,消費需求的變化拉動產業鏈各環節進行系統性調整。“商務交往中需要精緻包裝,高端大氣的月餅更顯貴重。”他提出,如果是與家人分享的月餅,則大可體現禮輕情意重。有網友分享自己“在網上買了帆布、紙盒和腰封,超簡單就搞定了月餅包裝”,送給親朋好友,既有“新”意,又有“心”意。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表示,革新食品包裝,不僅是對企業從技術上進行硬性規範,也是向全社會倡導一種簡約的生活方式,小小的月餅折射出綠色發展的決心。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強宣傳,強化對月餅包裝的檢查,構建綠色包裝標準體系,持續引導全行業的包裝綠色化、低碳化和簡約化。

胡小武也指出,食品生產企業目前也面臨能源和原材料漲價的困擾,這對企業經營管理提出新要求。食品生產企業要增強競爭優勢,需更多着力於從形式向內涵轉變,這纔是質量升級的要義所在,“商家只有在月餅質量、口味、環保、文化上做加法,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喜愛。”

順應需求變化 倡導健康簡約

中秋佳節將至,各色月餅紛紛上市。近日逛街,發現今年的月餅包裝較往年更簡約。一方面,近兩年相關部門對月餅從包裝到價格作出規範見到成效,今年不管是大型超市還是小烘焙店,500元以上的月餅禮盒基本絕跡。另一方面,應該是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使然。

看到一家諮詢機構發佈的調查,今年消費者購買月餅的用途正從“送禮”逐漸轉向“自己食用”或“與家人分享”。和親友閒聊時發現,對於月餅,不管年輕一代還是年長者,都喜歡傳統口味,如蓮蓉、豆沙、金沙蛋黃等。除此,長輩傾向於選擇老品牌、經典款;年輕人則願意嘗新,對抹茶、榴蓮、拿鐵等創新口味有興趣。當然,不論長幼,都對健康、低油的月餅更加期待,“現在的月餅都普遍太甜”,“希望月餅少甜少油,更健康些”。

今年由於中秋銷售週期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各商家爲了擴大銷量使出渾身解數。價格不斷優惠,包裝新奇多樣,有的企業甚至還搭售茶葉、紅酒、保健品等。實際上,就消費者而言,如果購買月餅多爲“自己食用”或“和家人分享”,大衆的選擇自然多偏向簡約健康。

真材實料味道好,加上合理的價格,這樣的月餅更能吸引消費者。

北京朝陽區 劉姿含

加強市場監管 確保質量安全

近來,安徽合肥市一名消費者發現買來的同一塊月餅上印着兩個生產日期。對此,商家解釋,月餅生產企業使用了去年的包裝箱,月餅是新生產的,就更改了包裝上的生產日期。這一解釋並不能完全讓人信服。到底是去年剩下的月餅今年改頭換面再出售,還是真的印錯了?

僅就生產日期來說,相關法律規定:產品或其包裝上必須真實標註生產日期。否則,生產經營者可能面臨法律責任。前些年,曾有個別企業將賣剩下的月餅留到第二年銷售,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度重創了月餅市場的信譽。因此,不管是月餅生產廠家,還是銷售商家都應引以爲戒,不僅對食材品質、生產過程嚴格把關,確保月餅的食品質量和安全,對生產日期標註等細節問題也要嚴以律己,一是一、二是二,讓消費者購買安心、吃得放心。

建議市場監管部門徹查此事,如果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監管部門要以“零容忍”的態度從嚴查處,通過開具高額罰單、列入“黑名單”、從業禁止等方式,從根本上遏制類似問題的再發生。同時,要及時將調查及處理結果公之於衆,反應及時、違法必究,給消費者以信心。當然,消費者在選購月餅等食品時,也要“擦亮眼睛”,保留好相關票據,以便遇到問題時可以有理有據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河北邢臺市 吳睿鶇

共享溫馨時刻 追求迴歸本真

作爲節日食品,月餅是中國人歡度中秋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多年來月餅的禮品功能超越了本來的食用功能,甚至成爲浪費的代名詞。

爲此,筆者建議讓月餅迴歸節日食品的初衷。人們之所以每年中秋節都要吃月餅,不僅僅把月餅作爲一種食品,更視爲放下工作回家團圓、同享一塊餅的親情互動,所以傳統的月餅一定是圓的。小小的月餅,“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代表着遊子對家鄉的思念,承載着人們對中秋佳節的記憶和情感。無論是生產銷售企業,還是消費者,如果體會到月餅背後的厚重內涵,對於月餅的製作和選購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去掉虛華,迴歸本真,讓月餅成爲家人乃至鄰里互動、傳遞溫暖的載體,讓中秋節迴歸其應有的文化意義和價值。

筆者更建議,多餘的月餅可以通過捐贈機制送給有需要的人,不但減少資源浪費,更能“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感受“天涯共此時”、同享一輪月的詩意與情懷。

廣西南寧市 侯名瑄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