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設94支基金,中部“卷王”來了

最近一年,武漢在基金投資上的勢頭很猛。筆者查閱了投中後臺數據,發現武漢自2024年1月1日以來,設立的基金(包括母基金、子基金、專項基金)已有94支。

這是什麼水平?

同一時間段北京的數據82支,上海52支,杭州86支,合肥49支;超過武漢的城市分別是深圳109支基金、廣州104支基金、蘇州101支基金。也就是說,武漢在中西部城市能夠排在第一,與東部城市相比也僅僅落後於少數城市。

當然這一方面是因爲不同城市的“時差”不同,部分城市股權投資相對成熟,在前兩年已經涌現出大量基金,而中西的新一線城市正加速追趕,設立基金的動作必然較密集;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認武漢是衆多追趕者中,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這幾天被投資人津津樂道的案例,就是註冊資本120億元的江城產業投資基金(武漢)有限公司正式落地。武漢又多了一支泛半導體百億級產業投資基金。

誰在執掌百億級江城基金

故事的起點是今年6月,在“2024武漢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武漢宣佈要設立武漢基金和江城基金兩支政府產業基金,未來5年產業基金政府出資達到500億元以上,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打造3000億—5000億元母子基金集羣。

其中武漢基金(武漢產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已經在2021年5月設立,註冊資本300億,管理運營單位爲武漢投控集團。官方網站的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武漢基金參與設立母、子基金168支,投資項目2223個。無疑是武漢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而江城基金終於在連個月之後應運而生,對於武漢產業界和投資界,無疑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按照之前發佈的《武漢產業基金實施意見》,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文件中明確寫到:從2024年起,市級財政每年安排不低於40億元產業基金預算,實行競爭性分配,注入投控集團、金控集團,力爭5年內市級產業基金政府出資達到500億元以上。

這一方面意味着武漢財政將穩定地、持續地、大力地支持江城基金和武漢基金,另一方面“競爭性分配”也意味着內部將實行更爲市場化的機制來推動產業投資。

二是武漢基金、江城基金參與設立的母子基金,存續期不超過10年,返投爲1倍。不僅體現了打造耐心資本的初衷,也體現了對於返投招商更爲務實的態度。

除了以上兩點外,江城基金重要的信息還包括:武漢金控集團,投資方向是泛半導體產業鏈。

先說武漢金控。它是武漢國資委100%控股的綜合金融控股公司,於2015年8月掛牌成立。

根據集團官方網站顯示,旗下全資、控股企業多達127家,漢口銀行、華源證券、湖北金融租賃、武漢工業國投等都是其成員企業。2021年集團資產總額達1630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27億元,利潤總額27.3億元。

從過往歷史看,武漢金控確實在集成電路上投入不菲。自2012年以來武漢金控發起設立(或參與出資)了6支產業基金,其中5支都集中在集成電路領域。

比如2014年,武漢金融控股參與投資了國家大基金一期,出資50億元。2015年,發起設立了湖北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總規模300億元。後續又設立了10.5億元的鑫漢芯基金、6億元的武漢芯盛基金。可見集成電路產業,是武漢金融控股重點支持的領域。

而在這5支基金中,湖北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無疑是已經發展成熟的“代表之作”。當年成立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時,媒體稱其爲湖北版的“大基金”,重點投資集成電路芯片製造業,兼顧設計、封測等上下游產業鏈。

工商信息顯示(不完全統計),這支300億規模的巨無霸,作爲LP投資了7支半導體產業基金,直投了15家企業。比如今年就參與投資了浙江芯盟科技的B輪融資、重慶半導體零部件研發商臻寶科技的A輪融資。

當然,這之中最具代表的性的案例,還是對武漢新芯的投資。不僅在於融資規模巨大,參投方衆多,更在於武漢新芯這家公司可看做武漢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武漢半導體,打造下一個“芯谷”

瞭解武漢新芯的成長史,就能理解武漢在半導體產業是如何形成的。

2006年,湖北省、武漢市和東湖高新三級政府出資建設中部地區第一條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武漢新芯,僅一期項目投資額就高達100億元,號稱當時湖北有史以來單體投資額最大的工業項目。

而且這家公司一開始就採用了一套獨特的管理制度:“政府出資、企業代管”模式。即武漢政府發起設立公司,邀請中芯國際負責誒長管理和運營。以此來彌補國資企業在管理和運營上的短板。

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爲外資企業飛索代工65納米閃存。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武漢新芯都苦於訂單不足的困境,企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而且當時同樣虧損的中芯國際,無法按照約定對武漢新芯注資。市場和資金難題,讓武漢新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舉步維艱。

瀕臨破產的武漢新芯開始四處求援,先後有臺積電、美光、豪威科技等多家公司參與收購或合資談判,但最後考慮到產業自主等原因,上述收購都無果而終。

不過在2013年,武漢新芯得到下新客戶兆易創新的支持,市場好轉。武漢新芯也終於獲得喘息之機。

真正迎來轉折點的是2016年,這一年冬天,國家大基金、武漢市政府牽頭,聯手紫光集團等,在武漢新芯的基礎上成立了長江存儲。長江存儲全資控股武漢新芯。這標誌着武漢新芯在苦苦堅持10年後,終於迎來了新生。

武漢10年前下重注、花重金砸下的半導體產業鏈終於開始看到成效。2016年的數據顯示,在武漢新芯和長江存儲的帶動下,有180家半導體相關企業,其中8家上市公司,產業鏈初步形成。

隨後,長江存儲在武漢新芯的研發基礎上成爲全球第5家能生產3D閃存芯片的廠商。而後長江存儲後續不斷投入研發,2019年9月,宣佈基於Xtacking架構的64層256Gb TLC 3D NAND閃存芯片正式量產。這意味着在64層閃存芯片上,長江存儲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從此擺脫了對外國企業的技術依賴。

2020年4月,長江存儲跳過了96層,從64層直接登上128層,宣佈攻克128層堆疊3D QLC閃存技術,終於與國外存儲芯片主流廠商處於同一競技場。而對於武漢而言,武漢新芯和長江存儲,也讓武漢成爲國家存儲器戰略基地之一。

這個故事在今年上半年迎來了續集。

長江存儲全資控股的武漢新芯開始了外部融資,前文所述的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聯手湖北科投、長江產業集團等30家機構參與了投資。公司也一躍成爲武漢的新晉獨角獸之一。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武漢政府對於半導體產業相當執着。從最初三級政府聯手投資,開啓武漢的芯片夢;再到16年又聯手大基金和產業巨頭,進行戰略重組;最後今年武漢/湖北國資再次注資,武漢國資一直在鼎力支持。

而且在這近20年的時間中,半導體的投資也從國資主導向外不斷擴散。

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自2001年以來,武漢半導體產業鏈有158筆投資(不包括併購)。在長江存儲成立的2016年,是第一個投資高峰,有13起投資事件,而後略有回落,但總體呈上升趨勢,2021年增至21起,2022年22起,是爲投資巔峰。再看併購,自2003年以來半導體產業鏈的併購事件有61起,特別是在2019年之後,併購交易迅速增加。

今年上半年,武漢已經有12家半導體產業鏈公司的創業公司獲得融資。最近的一筆融資是半導體封測設備研發商驛天諾獲得PRE-A輪融資,投資方東湖創投、烽火投資等機構。

而併購今年就已經有8筆交易。比如年初浙江上市公司博創科技,併購了武漢長芯盛。這家武漢半導體產業鏈的明星企業,主營光電芯片研發製造,此前獲得過臨芯投資、雲鋒基金、美團龍珠等多家機構投資,還獲得武漢產業資本長飛光纖和華工投資的支持。

所以從產業端而言,武漢在半導體領域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全市大大小小986家(投中數據)公司,囊括了材料、設備、設計、製造、封測全部環節。並且形成了以存儲芯片、光電子芯片爲特色的產業優勢。

2000年前後武漢提出要建設“中國光谷”,如今“光谷”已經開華結實,光電產業已經發展爲超過5000億的支柱產業。而按照武漢2022年提出的規劃,2025年芯片總產值要達到1200億元。

能不能複製“光谷”,打造出另一個“芯谷”?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餘盛《芯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