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美國民衆關心中美關係
本報記者 易 佳 張婷鴿 歐陽子涵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戴潤芝
編者的話:作爲“超級選舉年”最受關注的一場,2024年美國大選不僅可能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產生深度影響,也成爲世界觀察美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四年一度的大選年,美國民衆如何看自己,又如何看世界?環球時報研究院近期進行的“中美互視”民意調查顯示,僅兩到三成美國受訪者評價美國當前的民主制度和社會治理成功,絕大多數美國受訪者希望新任總統能關注如何解決國內問題。與此同時,中美兩國均有九成左右受訪者關心兩國關係,加強經濟商業交流、民間往來、氣變合作仍是中美主流民意。
圖片說明:對中美合作交流的期待和支持近七成美國民衆希望新一任總統更聚焦於國內問題9月29日至10月16日,環球時報研究院在中美兩國同步進行“中美互視”民意調查,調查採用在線樣本庫邀約填答方式進行,在美國共回收有效問卷3134份,在中國回收有效問卷2108份。本次民調覆蓋美國50個州以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在中國覆蓋七大區域的16個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調查結果分別根據中美最新人口數據中的年齡和性別結構進行了加權處理。根據此次調查數據,美國民衆對當前本國經濟趨勢與現狀的實際感受不太樂觀。超四成受訪者認爲美國未來4年“很有可能”(29%)或“肯定會”(15%)發生經濟危機,三成多認爲“有一定可能性”,還有一成多認爲“不可能”發生。與此同時,接近四成美國受訪者認爲本國的經濟形勢目前處於衰退狀態(38%),近三成選擇了“起伏不定”。隨着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突破35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四成美國受訪者認爲這意味着“美國政府瀕臨破產,權力大幅下降”,該比例遠高於問卷設置的對照選項“高額債務彰顯國內外對美國政府的深厚信任”(16%)。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10月的民調數據也顯示,美國人的月度經濟信心指數(ECI)爲-26,爲歷史較低數值。蓋洛普認爲,這一數字表示美國經濟信心仍然低迷。此次調查還顯示,30%的美國受訪者評價美國民主政治制度是“成功”的,評價其“失敗”的比例爲38%。24%的受訪者將美國的社會治理方式評價爲“成功”,評價其“失敗”的受訪者佔比爲33%。75%的美國受訪者認爲美國貧富差距程度“大”或“非常大”。認爲少數羣體的權益受到有效保護、未受有效保護的比例分別爲43%和47%。此外,14%的受訪者認爲社區的治安狀況有所改善。一名居住在艾奧瓦州的“00後”美國受訪者在調查問卷中留言說:“我認爲美國政府越來越不重視公民的財務狀況,導致經濟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問題:有人幹3份工作,但仍然買不起房子甚至食品雜貨,更不用說整個醫療保健(體系的)問題了。”一名北卡羅來納州的“85後”受訪者表示,由於美國多地港口碼頭工人10月舉行罷工,通貨膨脹再次上升。一名來自亞利桑那州的65歲受訪者對美國聯邦政府的高額債務表達了擔憂:“鉅額債務是每個納稅人的經濟負擔,最終可能會導致與希臘類似的情況。”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當前,美國公衆的不滿主要源於聯邦政府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和處理好涉及民衆福祉的物價、醫保、就業、收入等民生問題,這種悲觀情緒某種程度上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19世紀末經濟危機時期的民衆情緒非常相似。根據此次調查,近七成美國民衆希望新一任總統未來能更聚焦於解決美國國內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紅州”與“藍州”受訪民衆佔比相差僅兩個百分點。當被問及是否支持美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無償資金援助時,40%的美國受訪者表示支持,38%持否定態度,22%表示不確定。超八成美民衆支持俄烏雙方儘快進行和談並結束衝突。絕大多數美國民衆支持俄烏結束衝突,但美國政府11月1日宣佈,將再向烏克蘭提供價值4.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對此,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信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相較於國會、盟國的意見,美國民衆的看法對政府的影響相對有限。除非反對的民意發展到極強的程度,如越南戰爭後期那樣,否則單憑民意本身往往很難迫使決策層改變外交政策。對於近四成美國民衆反對華盛頓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無償資金援助,信強評論稱,當前,相當一部分美國民衆認可“美國優先”。對於美國政府來說,開展資金援助時,一方面面臨“囊中羞澀”的問題,另一方面認爲美國不應承擔“過多過重”國際責任的民衆數量近年來也的確變得越來越多。在8組雙邊關係中,中美關係獲選比例最高當詢問美國受訪者哪些雙邊關係當前對美國來說更重要時,所列8個選項中,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獲選比例最高(39%),美國與英國、歐盟、加拿大的關係位列第二梯隊,比例均在33%左右。美國受訪者對美中關係表現出普遍的關心,高達87%的人表示關心美中關係,關心程度較高者達55%。對於美國總統候選人發表的關於中國的觀點,近兩成受訪者表示“非常關注”,超三成表示“比較關注”。李海東對《環球時報》分析稱:“美國民衆對中美關係的重視,一方面源於民衆清醒地看到中美利益的共融性,另一方面也源於美國政客和媒體所刻意塑造的中國‘假想敵’的形象。”與此同時,在中國,當被問及是否關心中美關係,超九成的受訪者表示關心,關心程度較高者達67%。關於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14%的中國受訪者表示“非常關注”,過半數受訪者表示“比較關注”。當詢問中國受訪者哪些雙邊關係當前對中國更重要時,中美以43%的獲選比例位居第二。自2018年起,美國通過對華加徵關稅單方面發動貿易戰,在半導體等領域實施“小院高牆”的出口管制等措施,並拉攏或威脅盟友對華經濟“脫鉤”“去風險”等,阻礙了中美正常的經貿往來,也給民衆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這些都反映在了此次調查結果中。此次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美國受訪者知道美國的對華加徵關稅、出口管制和技術制裁等政策行爲,也有六成左右的美國受訪者瞭解中國的相關反制舉措。美國民意大都認同對華技術出口管制產生了負面影響,其中29%認爲對兩國的負面影響同樣大,24%的人認爲對美國負面影響更大,21%的受訪者認爲對中國負面影響更大。受訪的中國民衆同樣有最多的人認爲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措施對兩國的負面影響同樣大,77%支持中國對美國加徵“301關稅”進一步行動開展反制。對於中美關係,此次民調顯示,在美國,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爲當前的兩國關係是“緊張”的,也有三成認爲是“友好”或“正常”的;此外,44%的受訪者認爲當前美國社會存在“恐華”或“反華”情緒。關於中美關係緊張的後果,95%的美國受訪者認爲這對美國產生了負面影響,認爲影響程度“非常嚴重”“中等”“輕微”的比例約爲2∶5∶2。來自新澤西州的美國青年阿德里安對《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表示,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最終的後果要由美國公司和消費者來承擔。紐約居民凱南也對記者說:“美國和中國爲什麼不能合作呢?福特首席執行官前幾天說他非常喜歡開小米的汽車,我去查了那款車的價格,比我想象中便宜很多,我很感興趣。但當我實際想要購買的時候,就立刻碰到了一堵牆。現在美國政府的關稅、法律法規和各種對中國汽車的限制讓我幾乎無法以我可以承受的價格買到一輛中國產的電動車。地緣政治不應該影響到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另一位來自新澤西州的美國青年穆罕默德對記者表示:“我覺得美國政府對中國和中東國家的一些政策有歧視性。美國的繁榮要靠各族裔的人建設起來,然而他們頻繁檢控中國學者、吊銷留學生的簽證,這些舉動對於美國的科技發展很不利。”加強經濟商業交流、民間往來、氣候合作仍是中美主流民意此次調查還邀請中美受訪者預測美國大選之後兩國關係將如何變化。其中,美國受訪者中選擇“不確定/難以回答”的比例接近四成,而預測“更加緊張”“有所緩和”“保持不變”的受訪者比例均在兩成左右;中國受訪者中選擇“保持不變”“有所緩和”的比例均爲三成。與此同時,76%的美國民衆認同美國應避免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挑釁或激怒中國。在美國,76%的受訪者已經瞭解到“中國快速而成功的經濟發展”和“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根據此次調查結果,57%的美國受訪者認同本國在某些方面應該借鑑和學習中國的經驗,是不認同該觀點受訪者佔比的兩倍多。當被問及美國具體可以向中國學習借鑑的方向時,“科技研發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重視高質量發展和綠色技術”三項均獲約半數的提及率,高於其他選項。在提及可供美國借鑑和學習的中國經驗時,一名賓夕法尼亞州50多歲的美國受訪者提到:“中國是一個整體,不像美國那樣分裂。”一名20多歲的羅得島州青年認爲中國的製造業值得美國學習。來自內華達州的一名“80後”受訪者表示,中國建造橋樑和大型建築的速度快、效率高,值得美國學習。與此同時,有六成中國受訪者表示對美國比較感興趣。關於對美印象,“科技與創新”獲較多積極評價。在經濟、文化、環境、友好、文明、奮鬥等方面,中國民意均更多選擇了“中立”的態度。對於中美交流與合作,兩國受訪者均表現出積極開放的態度。此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有七成多和超五成的受訪者支持雙方未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開展更深入、更實質性的合作,分別有八成中國受訪者和超過半數的美國受訪者希望雙方加強民間人員往來。此外,希望加強經濟合作、促進商業交流的美國受訪者佔比也比較高,達到44%。在中國文化方面,美國受訪者對“中餐”“歷史朝代”“中醫治療”等內容很感興趣,中餐所獲感興趣比例高達75%,“歷史朝代”“中醫治療”所獲感興趣比例超過半數。對於大熊貓“雲川”和“欣寶”8月8日在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首次公開亮相,多數美民衆呈現“高興”“期待”“支持”的態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刁大明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說現在的中美關係面臨一些挑戰,但兩國民衆彼此之間的好奇心還是存在的。中美交往的歷史上有過因爲負面因素傷害感情的情況,但並不是主流,“從長期來看,中美民衆之間其實是沒有明顯惡感的”。李海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爲進一步推動中美關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美國州、縣、市等地方機構或利益羣體是加強中美交流可行的突破口,推動民間層面不同羣體開展廣泛交流應是一個重點努力方向,可以從農業合作、科技、能源、氣候、反毒品等諸多領域尋找和拓寬務實交流的機遇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