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看柳

成都是一個多柳的城市。流經成都城區的錦江分爲府河和南河,它們將內城環抱,形成著名的“兩江抱城”格局。在府河和南河沿岸的多個河段有不少柳樹,或與其他樹木間植,或成片綿延數百米,成爲詩情畫意的景觀。

錦江看柳,是成都人日常休閒的一大逸緻。最近幾年,我早上都要特意繞道,沿着府河走路上班。在猛追灣一帶,沿河長達數百米的柳樹帶總是讓我心曠神怡。

這裡的柳樹婀娜多姿,鬱鬱蔥蔥。在這成片的柳樹中,有些柳枝垂向河裡,似乎想沐浴從遙遠的岷山奔涌而來的清流,更多的柳枝則是努力向下親近行道,遊人穿行其中,有的低頭通過,有的則昂首挺胸,任由柔嫩的柳枝末梢輕輕地在臉龐上滑過,感受那如髮絲拂面般的溫情。

看柳最好的時機是在細雨朦朧時。柔和的細雨,與柔順的柳樹搭配得可謂天造地設。河面上,遠看泛起一層似雲似霧的薄紗,薄紗氤氳着柳枝,使得柳樹更顯碧綠。不用打傘,行走在柳下,雨珠順着柳枝滴答落下,沾在身上,隱約能聞到一股清新的氣味。

在我看來,這些柳樹更像是一羣婀娜多姿的仙女,在清風中飄揚着滿頭絲滑柔順的綠髮,靜靜地坐在府河岸邊,不知是在沉思,還是在等待。更有深意的是,在柳樹的身後,是一排挺拔直立的銀杏樹。一剛一柔,好像一羣雄姿英發的漢子守護着一羣柔媚百生的女子。

在浣花溪,無論是溪畔還是公園,處處可見依依垂柳,蒼翠欲滴。1200多年前,寓居浣花溪畔的杜甫,其構築的草堂周圍想必也是柳樹成蔭,不然怎麼會隨口吟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千古名句呢?除了河邊、溪畔,但凡有水的地方,也是隨處可見柳樹。

成都與柳樹的淵源極其深厚。據現有的史料證實,柳樹是中國的原生樹種,栽培歷史有400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古蜀魚鳧氏的“封樹定界”。魚鳧與蠶叢、柏濩並稱爲古蜀“三代蜀王”,是古蜀先民族羣之一,建都在今成都溫江區萬春鎮、柳城街道一帶。那時,沒有修築城牆的概念,但城池總得有一個範圍限定,用什麼來標誌疆界呢?

成都平原當時生長有大量的柳樹。柳樹生命力強大,柳枝下垂,柳葉細長,隨風搖擺,很是好看,而且又容易栽種成活。所以,魚鳧王下令,在疆界廣植柳樹,作爲“城牆”。如果時光能夠穿越,回到魚鳧古城,你會看到成排柳樹迎風擺舞的壯麗景觀。魚鳧亡國後,魚鳧城的柳樹並沒有跟着消失,每年依然萬柳迎春,因此得雅號“柳城”。直到現在,溫江的別稱是柳城,境內有多個與“柳”有關的地名、遺蹟等。

柳樹生長快,容易存活,20世紀八九十年代被廣泛運用於成都的市政綠化中,城區栽種了大量的柳樹。每年4月中旬左右,成都的大街小巷都會漫天飛舞着一片片的柳絮,落在行人的身上,掉在花木草叢中。尤其是在有風時,更是捲起白茫茫一片,猶如冬天雪花飄零。這對冬天少雪的成都來說,不能不說是一道另類的景觀。

柳樹,不僅是成都的一大景緻,更是深入這座城市的骨髓,浸潤着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成都女子的身姿,男人的溫情,語言的軟糯,性格的柔和,都有着柳一般的特性。所以,錦江看柳,在欣賞這大自然贈送的獨有風景外,更多的是發現成都這座城市的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