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醫療資源太窘迫 專家憂:臺灣無法應付梨泰院踩踏

臺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前排左起)、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林恆甫、臺灣急診醫學會秘書長薛承君、臺灣急診管理學會秘書長餘紹華(後排左起)、臺灣醫療救護學會理事長範傑閔、臺灣緊急救護醫療指導醫師學會理事長林志豪、臺灣大型活動醫療救護醫學會理事長張國頌、中華民國急重症護理學會秘書長陳麗琴、臺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翁一銘(後排右)等人17日舉行「緊急救護聯合倡議連署書」記者會。(姚志平攝)

緊急醫療救護是24小時持續運作、搶救生命的最前線,但長期以來面臨資源不足問題,人力物力都捉襟見肘。臺灣急診醫學會等8個學協會今天(17)共同倡議,盼政府提供合理的財務支持、配置充足人力、強化災難應變量能,並喊話健保署,將急診檢傷1、2級患者健保點值提升至一點1元。

倡議發起人、臺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指出,過去臺灣面臨許多重大災難,第一線的救護技術員、急診醫師都是24小時爲病人付出心力,但面對醫療資源排擠和壓縮,不希望因爲缺漏而造成遺憾,「緊急醫療救護是一項公共財,就像路上如果沒有路燈,所有人都可能面臨危險,因此必須投入資源!」

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林恆甫指出,大家都覺得臺灣醫療非常發達,各種疾病兼顧,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天平就會失衡,緊急醫療團隊已逐漸出現M型化現象,年紀大的繼續守護,年紀輕的離開。中華民國急重症護理學會秘書長陳麗琴提到,提供病人高品質的服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除了國家政府的投資之外,更重要的是全民支持,讓醫療團隊可以繼續在崗位上守護全民健康。

臺灣緊急救護醫療指導醫師學會理事長林志豪說,從事到院前救護工作25年來,深深感受到時代變遷,尤其臺灣講求CP值,但平常就使用超值服務之下,一旦遇到非常時期就會疲乏,這是令人擔憂的事情。臺灣大型活動醫療救護醫學會理事長張國頌直言,韓國梨泰院事件已屆1週年,「如果發生在臺灣,我們一樣沒有辦法應付。」

臺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翁一銘也說,災難隨時會發生,但目前國內急診或醫療配置都是剛剛好,一旦發生災難,需要備援人力,將來不及做應變;目前衛福部在各區設置災難應變中心,都是以計劃方式,希望能夠立法,才能永續經營。

臺灣醫療救護學會理事長範傑閔則指出,國內緊急救護技術進步,但武器有限,經常需要仰賴捐贈,這是很奇怪的事情,另外也須顧及第一線緊急醫療救護人員在高壓環境下如何維護心理健康,才能做得長久做得好。

臺灣急診管理學會秘書長餘紹華指出,緊急醫療照護需要相當大的資源,但在健保制度下,財源往往捉襟見肘,希望和政府溝通,制定相關政策,獲得足夠的資源和經費,支持第一線人員發展和災難緊急醫療準備的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