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發生率! 8旬翁人工關節感染 患蜂窩性組織炎坎坷就醫

中國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說,與過去靜態型骨水泥相較置入活動型骨水泥的膝關節活動角度大,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利於第2階段重建手術。(馮惠宜攝)

81歲的江伯伯因右膝關節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轉診到中國附醫治療,醫師先移除人工膝關節並置入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讓伯伯可以靠輔助器下牀行走。(馮惠宜攝)

81歲的江伯伯因右膝關節退化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未料9個月後膝關節腫痛,吃抗生素還是日夜都痛到無法走路,經診斷爲人工關節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治療,醫師先移除人工膝關節並置入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讓伯伯可以先告別疼痛,靠輔助器下牀行走,待感染控制,再更換新的人工膝關節。

中國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指出,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但仍有1%患者發生術後感染,造成患者換了膝關節後疼痛、傷口紅腫、竇道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愈等,江伯伯很不幸就是發生術後深度感染,造成他紅腫疼痛,分分秒秒痛如刀割。

林宗立說,慢性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標準治療爲2階段手術:第1階段手術爲移除人工關節、並置入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文獻顯示,感染治療成功率因此高達92%-95%,待感染控制後,再進行第2階段手術移除骨水泥及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可大幅降低感染復發。

林宗立說,與過去靜態型骨水泥相較置入活動型骨水泥的膝關節活動角度大,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利於第2階段重建手術;該院創新研發「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能顯著控制感染,改善關節功能,增加活動角度,並減少併發症。

江伯伯也現身說法,表示,原本換人工膝關節前只是爬山、爬樓梯會痠痛,沒想到換了9個月卻發生嚴重感染,曾經1天吃6顆抗生素都是右膝一動就痛,坐立不安、無法入眠,找了幾位醫師都束手無策,「原來感染的源頭是人工關節,怪不得蜂窩性組織炎一直吃抗生素治療都不會好」。

如今移除了感染的人工膝關節,透過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讓他告別疼痛,還可下牀走路,江伯伯說,他本來就是熱愛運動的過動兒,終於又有機會重拾熱愛的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