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這些運河將改變半個中國
全文共7446字 | 閱讀需15分鐘
如今的中國和世界向什麼方向變化還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在變。美國想着如何重塑一個沒有中國的世界;歐洲頭疼必須適應一個排除俄國的世界;印度認定自己終於成了世界一極;中國則一面高喊自由貿易,另一面深挖洞、廣積糧。
地緣政治上的宏大敘事普通民衆未必關心,經濟結構上的變化卻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就拿中國的情況來說,原本一路上漲的房價暴跌了,之前賺錢的行業不賺錢了,高考時擠破頭上的熱門專業找不到工作了。。。
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拉動經濟靠的還是那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無非是要換馬了。今天要來聊一下的是,基礎設施投資的一點點變化。三駕馬車中,消費、出口都不是中國人的傳統技能,大多數的投資行爲也都是泊來品,唯有投資大規模民生工程這事,貫穿了整個中國文明史,甚至可以說中國文明就是由一個個超級工程塑造而成的。
過往的20年,中國在基礎民生工程上最大的成就是高鐵。從2004年,鐵道部用二桃殺三士的陽謀,把德、日、法、加四國高鐵巨頭招至北京時起,中國就開始迅速進入高鐵時代。中國高鐵不僅成爲了國家名片,更實實在在成爲了中國經濟的加速器,改變了大部分中國人的出行方式。
鑑於高鐵能讓一塊偏離城市中心的土地,瞬間身價倍增。爲自己所在城市爭取一個哪怕是擦邊而過的高鐵站,成爲了許多地方主政官員的頭等大事。與之相對應的是無論在國家還是地方層面,一些投資週期長、不能直接拉動土地價格的基礎項目,落地就沒有那麼高效了。
運河就是這種情況。雖然工業化之後,鐵路取代了運河成爲了運輸的主力,不過運河作爲人類改變地緣結構的古早手段,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只考慮價格的話,內河水運一般大約只是鐵路運輸的30%-50%,運量也要大得多。相關部門的統計表明,仍在運行的京杭大運河,僅江蘇段的年貨運量就相當於五條京滬高速公路的量。
更重要的是,運河能夠極大改善溝連水系的地緣結構,更能讓普通百姓直接通過水運獲益。你不能買一列火車自己上路,卻可能買一艘小船自己跑水運。所謂“百萬漕工衣食所繫”並非虛言,水運所及之處無論運的是官糧還是私貨,都能拉動相關地區的就業和消費。歷史上許多王朝,更是在災年用興修水利的方式以工代賑。
如今要消化過剩的基建產能,又要拉動就業、消費,一些原本已經討論多年運河算是終於開始啓動了。於是某種程度上說,下一階段的中國將迎來一個運河時代。
盤點一下已經開工或即將開工的運河,大略有四條:荊漢運河、平陸運河、湘桂運河、浙贛粵運河,2023年下半年還有一條2016年開挖的江淮運河已正式通航。可以說這五條連通長江、淮河、珠江三大水系的運河如果全面貫通,將對四川以東、河南以南的中國南方地區,造成結構性的深遠改變。
接下來我們就依次解讀下這五條運河的前世今生。
1
江淮運河
作爲引江濟淮工程的一部分,江淮運河縱貫安徽中北部,向北延伸至河南境內,全長1260餘公里。運河按Ⅱ級航道建設,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
公元前5世紀初,攻滅了越國的吳王夫差,爲了北上中原爭霸,修通了連通長江與淮河的“邗溝”運河。這條古江淮運河也成爲了後來京杭大運河江淮段的前身。
由於從元朝開始,北京城開始成爲整個中國的首都,地處中原的洛陽和開封失去了天下之中的政治地位,使得此後的南北大運河開始截彎取直,就近由山東進入河北。不過鑑於興建南北運河的目的,是爲了控制江南以及徵調這一地區的糧食,所以古江淮運河的位置卻基本沒有受影響。
明朝的時候,安徽與江蘇兩省是一個行政區,都屬於拱衛南京城的“南直隸”。清朝一開始也是沿襲這個劃分,只是將之更名爲“江南省”。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與東西向長江,就是這個重要省份的骨架。正因爲如此,江南省也由北向南分割爲三大區間:徐州、宿遷、淮北、阜陽等城所在的淮北地區,語言文化上屬於北方;長江沿線的南京、蘇州、安慶等城則是標準的南方。至於合肥、淮安等城所在的江淮地區,則屬於南北過渡區。
後來清朝把江南省一分爲二。如果按照剛纔描述的情況,應該是進行南北分割比較好。比如在淮河以北以徐州爲省會搞個“淮海省”,淮河以南搞個“江淮省”。不過最終清朝還是選擇了東西分割的方案。南京以西地區建制了安徽,南京及其以東地區建制了江蘇。
之所以選擇這個方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運河沿線已經自然形成了一個有機體,使得山東以南的運河沿線地區,被整體劃入了江蘇範圍。換句話說,江蘇雖然由於南北文化差異過大,被戲稱爲散裝江蘇、“蘇聯”,但運河的存在讓這個省份有了自己的主線。只不過後來國門被從海上打開、漕運衰弱,江蘇的南北心理距離拉大了些罷了。
相比之下,同樣被淮河、長江分割爲了三塊的安徽,就顯得慘了點。一方面沒有運河之利,另一方面因爲直面中原之地,黃河只要向南決口,就會對安徽北部造成很大影響。
從自己境內打通一條江淮運河,一直是安徽的想法。隨着1950年位於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交匯處的合肥,成爲安徽省會以後,這一夢想開始變得不那麼遙遠。最起碼爲了坐實自己的省會地位,合肥也會不遺餘力的推進這個項目。
其實當年曹操據合肥以抗孫權時,曾經有過以合肥爲連接點,開鑿一條江淮運河的想法。合肥城一頭連着屬於長江水系的南淝水;一頭與屬於淮河水系的東淝水相鄰(合肥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是溝連江淮的天然選擇。不過這條運河當時真開鑿了的話,反而會便宜了精於水戰的東吳。所以後來非但沒有開鑿,曹魏還把合肥城向北遷到現在的位置,離開了東吳戰船可以進抵的舊合肥城。
日後天下一統,有現成且直連江南的邗溝運河可以用,也就更沒有通過合肥,修建一條新江淮運河的必要了。
如此貫穿安徽中北部,以合肥爲樞紐點的江淮運河修通,對安徽內部的經濟和地緣融合自然是十分有利的。包括河南與長江下游地區的物流,也可以藉助這條新運河。同時長江之水亦可以經由運河北上,支援缺水的淮河以北地區。
2
荊漢運河
荊漢運河位於湖北境內,工程西起荊州鬆滋市的鬆滋口,東止武漢市東荊河口,全長230公里,深8米,寬90米,建成後能夠行駛1萬噸的船舶。
荊漢運河中的“荊”指的是荊江,特指洞庭湖以西這段東南向的長江;名稱中的“漢”則指的是在武漢匯入長江的漢江。之所以要建荊漢運河,是因爲荊江在東南向連接洞庭湖後,又轉向東北方向,最終在過了武漢後再東南向轉向江西。
這就使得長江在湖南、湖北交界地,形成了一個大V字型,大V腹地包裹的是歸屬湖北的江漢平原,以南則是屬於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地理上合稱兩湖平原。鑑於長江的這個走向,單純從截彎取直、縮短航道的需求來說,生活在江漢平原的湖北人也有修築荊漢運河的衝動。
現在問題來說,既然江漢平原地勢平坦,那麼長江爲什麼一定要走個V字,不能直接從江漢平原漫流過去呢?如果你想到這個問題,那麼恭喜你思路正確。歷史上長江的確是這麼幹的,後果就是在荊州以東漫流出了個著名的雲夢澤。楚人在此建國時,雲夢澤西側的荊州市,也就是三國時代的江陵城已經成陸,併成爲楚國建都之處,而東側的武漢地區則由於還要接受漢水沖積,依然是一片沼澤之地。
除了把整個江漢平原作爲泄洪區以外,雲夢澤內部也有一條在夏季可以航行的水道,截彎取直的連接漢水下游的仙桃地區。這也是爲什麼,三國時期在武漢地區開始修築的軍事要塞被稱之爲“夏口”。除此之外,楚國還曾嘗試在雲夢澤的北部,挖掘一條被稱之爲“雲夢通渠”的運河,在潛江與漢水相連。
值得一提的是,夏水在先秦還有一個因屈原而留名於世的名字——滄浪水。
然而無論夏水還是雲夢通渠,都不是全年能夠通航的。這一點曹操最有發言權,當年赤壁之戰的發生地點是在雲夢澤的東側,急於逃命的曹操只能選擇橫穿雲夢澤的華容道回到江陵。要是曹丞相選擇在夏天南下的話,大可以坐着剩餘的船隻走夏水逃命,不至於狼狽到用士兵的屍體來鋪平道路。當然話說回來,要是夏天的話雲夢澤水量充足,華容道也是走不了的,坐船逃跑的曹操被周瑜的水軍追上也未可知。
再往後雲夢澤逐漸整體淤塞成陸,無論是雲夢通渠還是滄浪水,都湮沒成了江漢平原的一部分。
如今截彎取直的在荊州與武漢連挖掘一條“荊漢運河”,首先肯定是對湖北極爲有利,其次能一定程度降低長江上下游的水運成本。只是相應的,武漢與荊州之間這段原來的長江主航道,勢必會此消彼漲的受影響。尤其原本就只有163公里長江航道的湖南,將無法吃到長江上下游航運的紅利(根據湖南方面測算,荊漢運河修通後,湖南境內的長江航運量會消減60%,大型船舶和滾裝船消減80%以上)。
3
湘桂運河
湖北一定要把長江主航道完全挪到自己境內,湖南方面就算覺得利益受損也沒辦法反對,一是這運河全部在湖北境內;二是顯得沒有大局觀。好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北線的損失,其實是可以從南線補回來的。這條可以改善湖南地緣結構的運河就是湘桂運河。
2024年,湘桂運河完成深化論證工作。公開資料顯示其起點爲湖南永州,經湘水上源瀟水,在江永縣境內跨越分水嶺,於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境內連接桂水東源的恭城河,全長約300公里。
湘桂運河同樣在歷史上有跡可尋,歷史上承擔同樣功能的是秦朝修築的靈渠運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徵發五十萬大軍,由楚國故地出發南下,試圖征服嶺南的兩廣地區。
兩廣地區在水系上屬於珠江水系,楚國所控制的則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二者之間存在着合稱爲五嶺的分水嶺。正是因爲沒有水路相通,所以楚國立國八百年也沒有向嶺南擴張。反過來,由於東周諸侯們的數百年博弈,長江、淮河、濟水、黃河這四大水系倒是都通過運河連通起來了。
由於沒有水路運送補給,加之氣候溼熱造成的疫病,秦朝的第一次南征以失敗而告終。爲此秦始皇下令在湖南與廣西交界處打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由此也有了靈渠。此後兩千年多時間裡,這條運河也是唯一連通珠江、長江的水道。只不過靈渠雖然選址精妙,甚至率先使用了水閘這種先進技術來分段控制運河水量,但受地形限制,即便在古代的運量也不太夠用,無法與穿越大平原地帶的京杭大運河媲美。
靈渠具體連接的是湘江與桂江。前者是長江的一支幹流,後者則是珠江水系的北岸支流。位於桂江上游的桂林,便是因爲對接着靈渠運河,而在中國地緣政治史上擁有了一席之地。如果說古代的靈渠與現代的湘桂運河在位置上有什麼區別,那就是靈渠連接的是湘江西源(正源)與桂江西源(灕江);湘桂運河連接的是湘江東源(瀟水)與桂江東源(恭城河)。
當然在一切落定之前,還存在於走靈渠一帶開挖湘桂運河的“西線”方案。不管怎麼說,在可能預見的將來,湖南都會擁有一條連通廣西、能夠經由珠江出海的水上通道。
4
平陸運河
所有的運河項目中,平陸運河的名氣是最大、論證時間最長的。2022年8月平陸運河終於開工,預計2026年底完工。這條運河雖然僅有134.2千米,卻承載着廣西的出海夢。毫不誇張的說在沒有平陸運河之前,廣西只能說是個僞沿海省區。有了平陸運河之後,只要經過三十年的磨合與沉澱,廣西便會成爲一個真正的沿海省區。
換句話說,其它的運河項目,對相關省份的作用都是“改善”,但平陸運河卻可以爲廣西“改命”。在此之前的絕大部分歷史中,身爲廣東省會的廣州纔是廣西的出海口。
這一切與嶺南的水系結構與廣西的地形有關。儘管歷史上一提到中國南方,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長江流域,但對歷史、地理有所瞭解的人肯定知道,珠江水系纔是南方的南方。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貴州,橫穿整個廣西,最終在廣州所在的珠三角平原,與位於廣東的東江、北江合流,共同構成了地理意義上的珠江水系。
其實真正的珠江,是指向廣州一帶那還不到100公里的出海河道。只是地理上一般是用最後一段河道的名稱,來爲整個水系命運。廣西的遺憾在於西江雖然是整個水系的主幹,並且自己擁有最大的份額,但由於廣西的地形整體呈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狀(廣西盆地),西江水並沒有能夠從廣西對應的北部灣海域入海。
更爲悲劇的是,大多數的盆地內部總歸會擁有大片的平原(比如四川盆地),廣西的盆地腹地卻依然是山頭林立。雖然造就了桂林這樣山水甲天下的風貌,卻難免農業潛力受限。
相比之下,珠三角卻在西江水的滋養下成就了整個領域最大的平原,加上通江達海的優勢,使得廣西地區長久以來雖然與廣東並稱“兩廣”,地緣地位卻不在一個層面。歷史上來自北方的征服者只要能夠入駐廣州,就標誌着取得了兩廣地區的控制權。
嶺南海洋線漫長,但出海口只有一個,所以在珠三角平原以外,還存在不少由其它水系滋養的沿海板塊。比如與西江對應的海岸線,就存在欽廉地區、雷州半島這樣與海洋相接的獨立單元。鑑於廣東的強勢地位,這些位於嶺南的沿海小板塊,在兩廣分省之後的大部分時期,都完全歸屬於廣東。
上世紀5、60年代,爲了幫助廣西發展經濟,雷州半島以西的欽廉地區,被從廣東劃給了廣西,並在上世紀80年代建制出欽州、防城港、北海三市。這個變化意味着廣西完整擁有了北部灣之北的全部海岸線,自此也可以稱自己爲沿海省區了。
然而正如剛纔所說的那樣,廣西這個沿海省區的成色是很不足的,除非在廣西境內挖通一條運河,將西江水與北部灣打通,讓廣西境內的船隻可以由自己的海港出海,廣西纔有機會擺脫廣東的陰影,甚至將來讓上游的雲南、貴州兩省由自己的港口出海。
平陸運河承擔的就是這個使命。具體來說是通過運河,把由欽州入海的欽江變成西江的新出海口。爲了完成通江達海的使命,這條運河按照內河I級航道標準建設,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順便說下,之前幫助平陸運河開挖航道的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在完成任務後已經調往柬埔寨,去幫助柬埔寨挖掘新湄公河出海口了(之前內河船隻能走越南出海)。從這點來說,廣西跟柬埔寨的情況頗爲相似。
事實上平陸運河不僅能夠重整廣西的地緣結構,還能夠影響對中南、西南地區產生影響。就像柬埔寨在中國幫助下,挖通新湄公河出海口後,也必然對整個中南半島的地緣結構造成影響一樣。
以剛纔提到的湘桂運河來說,當廣西自己擁有出海口後,勢必會對這條需要兩省合力的運河真正投入熱情,並且在運河建成之後,引導湖南的物流出廣西境內對接海洋。反之對於湖南方面來說,如果湘桂運河、平陸運河能夠打通的話,也會有機會讓湖北、重慶等地區的商品,經由自己境內由南海出海,改變自己歷史上一直必須仰湖北鼻息的尷尬定位。
5
浙贛粵大運河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阿卡林省”。可能有不少喜歡上網的人會知道,這是部分江西網民用以自嘲時取的。至於說什麼是“阿卡林”,相信絕大多數人不知就裡。其實不知道就對了,這個名稱來源於一部日本動漫的主角,這個叫阿卡林的角色雖然是主角,但卻存在感極低,一如江西在當下的存在一樣。
各種“環江西帶”是另一個與江西有關的網絡熱點,比如江西的鄰居在GDP的全國排名都在前十,只有江西在孫山之外。
其實歷史上的江西存在感並不低。唐宋八大家有三個是江西人(王安石、歐陽修、曾鞏);曾國藩成立湘軍,從江西籌措的軍響佔比最高。總而言之在小農經濟時代,江西的小日子一直都是不錯的,特別適應耕讀傳家的傳統生活模式。即便是遭遇戰亂,在長江中下游爭雄的也是代表中游的湖北,以及代表下游的江蘇。吳頭楚尾的江西最多做個決戰的戰場,誰贏了就跟誰。比如元末以南京爲都的朱元璋,就是在鄱陽湖大戰,打敗了來自湖北的陳友涼。
小農經濟繁榮、地緣政治上不出頭,使得江西還成爲了南方最能蓄養人口的地區。每當戰亂過後,江西便成爲人口輸出地。就像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一樣。兩湖人口往四川遷,江西人口往兩湖遷。
所有這一切,蓋因爲江西是一個封閉而完整的地理板塊。江西的總面積是16.69萬平方公里,以贛江爲幹流的鄱陽湖水系面積則爲16.22萬平方公里,且全部位於江西境內,佔比高達97.2%。武夷山脈、羅霄山脈、南嶺這些山地,則與長江一起把江西和鄱陽湖水系,圍成了一個行政範圍幾乎一直沒什麼變化的行政區。
不過到了開放才能搞活經濟,沿海就是生產力的今天,江西這片小農經濟的沃土就不可避免的落伍了。雖然說起綠化率和水資源來說,那還是可以自豪一下。吳頭楚尾的定位,讓江西要是跟着長江龍頭的上海混,多少又有點遠了。長三角的產業轉移,也更多讓更下游一點的難兄難弟安徽截流(以至於合肥現在比南昌的存在感要高許多,甚至都想跟南京爭一爭了)。
東邊的浙江、南邊的廣東,倒是數一數二的沿海經濟強省,但崇山峻嶺的阻隔,經濟上想融爲一體,總有點有勁使不上的感覺。改革開放後的大部分時期,江西跟這兩個富鄰在經濟上的聯繫,也就體現在贛東北的人去浙江打工的多,贛南的人去廣東打工的多。
浙贛粵大運河的提出,就是用來改變江西與浙江、廣東兩省地緣關係的。這條運河分爲兩部分:東北部通過鄱陽湖東部的信江,與浙江的錢塘江通過“浙贛運河”相接;南邊的則由贛江上源支流桃江,連通廣東的北江源頭湞水。
整個運河所涉及到的河流總長1301公里,其中約六成位於江西境內,最終計劃全流域可航行1000噸級的船泊。建成後,江西相當於可以同時借長江、錢塘江、北江三條出海,長江也由此擁有了一條,連通珠江水系的新水上通道。
反觀浙江、廣東,同樣會受益於這條運河。儘管杭州作爲浙江的首都,一直被認爲是江南以及長江流域的一部分,但浙江的原本其實並不屬於長江流域。只不過從吳越爭霸起,浙江北部的平原區,與通過密集的水網與江蘇南部連通,並最終因爲大運河而與長江相接。
古稱“浙江”的錢塘江(上游稱富春江)纔是浙江的核心河流。將這條經由杭州入海的河流與鄱陽湖水系連同,意味着江西將成爲浙江的腹地。對於與上海關係微妙,一直還想打造自己都市圈的杭州來說,這點尤爲重要。
對於廣州來說同樣如此,來自江西南部的打工者,一直是珠三角重要的人力資源來源地。之後的產業轉移,也有一部分轉至贛南。歷史上穿越贛粵邊境的梅關古道,更是進入嶺南最重要的陸地通道。正因爲如此,把江西最起碼是贛南作爲自己的腹地,一直是廣州所希望看到的。在廣西因爲即將擁有自己的出海通道(平陸運河),勢必降低對廣東地緣依附感的情況下,通過一條運河與江西進入更深度融合,對於廣州來說尤爲重要。
正因爲涉及面和影響面如此之大,浙贛粵運河也是投資額最高的運河,總投資超三千億元人民幣,擔得其將之稱爲“浙贛粵大運河”。如果說湘桂運河+平陸運河,能夠打通一條連通中部的南北水上通道;那麼浙贛粵運河+江淮運河/京杭大運河,造就的就是一條貫通東部地區的水上大動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