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讓我知道了,頭髮油纔是真豪門…
最近,羊刷到了一個絕美的雲肩,沒想到竟然是老祖宗接頭油用的...
雲肩是中國古代女性的一種衣飾,它圍脖子一週,佩戴在肩上。
因其常用雲紋裝飾,並以彩錦織成,豔如雲霞,故稱之爲“雲肩”。
中國古人喜歡油汪汪的頭髮,富裕人家會專門用桂花油梳頭,把頭髮篦得油光鋥亮,而云肩可以保護衣物領子不被頭部的油沾染。
清代文學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曾提到:”雲肩以護衣領,不使沾油。“
可以說,華美的雲肩是老祖宗的豪華護髮周邊,也間接說明了中國古人對油頭是真愛啊。
近幾年鄰居們流行起帶有油感的水光肌和溼發,沒想到我們自己的老祖宗早早就玩過了「油時尚」——鍾愛油光頭。
不過,羊在深扒一波資料後,發現老祖宗們的護髮文化可不止鍾愛油光這麼簡單,還是挺有講究的!
這期羊就來聊聊老祖宗們的愛美護髮文化,順便學一些老祖宗嚴選的護髮小技巧。
洗頭髮的最高儀式感
是專門放假
中國古人有留髮習慣,無論男女都是一頭長髮,梳着複雜多樣的髮髻。
古人的頭髮很長,但在當時條件的限制下,很難實現洗頭自由。
因此,古代洗頭是有固定的法定假日,也被稱爲“休沐”。
在古代,洗頭、洗身、洗手、洗腳都有特定的專用名詞。
"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沐”指的就是洗頭。
上文引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秦漢時期就有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
《漢宮儀》還專門有規定: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
說的就是漢代公務員上五天班,休一天洗頭,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唐代。
王叔暉《出浴圖》
除了專門放假,我國還早早發展出了洗髮的禮儀。
在洗頭之前,人們會先把房間打掃乾淨,點燈薰香,營造一個浪漫的環境。
《禮記·玉藻》裡還記載洗頭中和洗頭後的講究:”沐稷而靧粱,櫛用樿櫛,發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
”沐稷而靧(huì)粱“,說的就是洗頭用稷,洗臉用粱。
稷是一種用粟黍之類煮的水,有鹼性可以去污垢,燒熱後可用於洗髮,相當於古代洗髮水。
樑是高粱之類的湯,可以用來清潔面部,相當於洗面奶。
很多姐妹可能聽說過淘米水洗頭,這種方式甚至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此外,草木灰、豆粉、皁角、胰子(略重口:由豬胰臟和草木灰做成)等都是不同時代的流行款”洗髮水“。
胰子與宋朝的胰子盒
不過,羊要多說一點,這些古代“流行款”的主要作用是分解油污,不要期待它們能有奇效。
比如火了兩千多年的淘米水,它含有的維生素B、澱粉、蛋白質等都是十分有限的,對頭髮的滋養也是約等於無。
說回老祖宗的洗髮儀式感,人們洗髮過程中用的梳子也有講究。
洗髮時會用較爲硬澀的木製梳子,以方便去污。
頭髮晾乾時則用較爲光滑的象牙梳子,以避免傷發。
洗完頭髮還有專門的放鬆時刻。
頭髮幹了後,要喝點酒,吃點乾果小菜,這時候廳堂也響起了琴聲和歌聲。
經過層層儀式,古人們纔算完成了“沐”。
《貴妃出浴圖》局部
除了怎麼洗頭,很多古代典籍中還記載了洗頭應避免哪些情況。
如《本草綱目》中就寫道:“冷水沐頭,熱泔(煮沸後冷卻的水)沐頭,併成頭風”。
洗頭髮雖然有很多講究,但老祖宗豪華的底色,在之後的護髮過程中才真正展現了出來。
老祖宗嚴選
古代版豪華”發膜“與護髮周邊
與現代人護髮的目的一樣,古人護髮也是爲了減少打結,使頭髮更加柔順。
最初用來滋潤頭髮的髮油主要是利用動物脂肪熬成。
《女史箴圖》局部
隨着社會發展,古人護髮也逐漸重視起香味來。
人們開始加入各種香料和草本植物來製作護髮產品。
比如在豬油、牛油中加入菊花、芝麻等,製作出早期的護髮油。
《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蘭草生澤畔,婦人和油澤頭,故云蘭澤”。
蘭澤也被稱作香澤,是指古人將蘭蕙等香料放到油中浸漬,香料中的芳香物質滲透到油中,製成的一種護髮油。
這種護髮油既可滋潤柔順發絲,還可以用來固定髮髻。
溫庭筠曾寫過一句詩:“蘭膏墜發紅玉春,燕釵拖頸拋盤雲。”
說的就是女子剛洗完的秀髮,塗抹上香澤拖在脖頸後,一陣微風吹起,頭髮隨風飛揚,香氣四溢在空中。
唐代的《千金翼方》中,還有利用藥材護髮的記載。
其中提到護髮香澤中不僅加入了桂花、菊花、茉莉等花卉,還加入了人蔘、何首烏等名貴藥材,以達到滋養頭髮、促進頭髮生長、防止脫髮的功效。
在明代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中也記載着不少宮廷護髮醫藥方。
比如宮制薔薇油、香發木犀油、惜發神梳散、擦頭竹油、烏頭麝香油、金主綠雲油、生禿烏雲油等等。
這些宮廷髮油多有養護頭髮、黑髮防禿、使頭髮易於梳理的功效,裡面的藥材又多又名貴。
而且這類養髮類方劑在《永樂大典》的美容醫方中約佔三分之一,足以看到古人對於養髮護髮的重視。
髮油也不是隻有富裕人家才能用得起,
《紅樓夢》有兩句著名的酒令,一句是“女兒愁,無錢去打桂花油”,一句是“這鴨頭不是那丫頭,頭上那討桂花油?”
桂花油製作簡單,物美價廉,在丫鬟和平民女子中較爲盛行。
不知道姐妹們看到這裡會不會產生疑問,盤着髮髻的古人貌似頭髮又長又多,這是頭油的功勞嗎?
羊在深挖資料後發現,古人也有脫髮和髮量不足的困擾,而假髮曾是古人日常生活必備單品。
唐朝時期,正是因爲假髮已普及,女性的髮型風格才得以越來越華麗。
《都督夫人禮佛圖》
在唐代皇室宗親李倕的墓中,出土過一頂她戴過的華麗冠飾。
這件冠狀頭飾使用了綠松石、琥珀、珍珠、紅寶石、貝殼、瑪瑙、金銀等裝飾。
下部對應着李倕的頭部,上部則套在她高聳的髮髻上。
明代盛行的各種抹額,也是遮蓋髮際線的好幫手。
除了用假髮增加發量,古人還開發了各種護髮周邊。
我們在開頭提到的雲肩就是其中之一。
還有各種華麗的梳子(齒疏)、篦子(齒密)。
圖源@路客看見
以及專門放置梳妝用品的奩具(鏡匣)。
中國古代人對梳頭髮頗爲講究,不僅擁有各式各樣的梳子,還有着“欲發不脫,梳頭千遍”的說法。
南宋詩人陸游就是梳頭十級愛好者。
早晨起牀,他“梳頭拂面絲”;心情煩悶,他“意悶發重梳”;閒來無事,他“短髮蕭蕭起自梳”;遇到生病,他也“病觀周易悶梳頭”。
他說自己之所以能“晚年生黑髮”,秘訣就在於常梳頭。
在清宮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宮女伺候皇后嬪妃們梳頭的場景。
後宮帝后妃子們使用的梳具,有梳子、竹篦、剔篦、胭脂棍、扁針、大小刷子等各種款式。
描金夔龍鳳象牙什錦梳具 故宮博物院藏
在宮中梳頭還是一件蠻難做的事情。
梳頭者不僅要手藝精湛,輕柔快速,還要格外注意主子們的心情。脫髮、掉髮、出現白髮等都是宮廷中的大忌。
古人認爲髮膚乃父母所施,不可輕易損毀,甚至是脫落的頭髮也要進行保藏。
慈禧掉下來的每一根頭髮都擁有專門的收納器具,故宮藏的尊金嵌珠石寶塔就是爲收貯慈禧的髮絲所用。
金鑲珠石慈禧發塔 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是“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的精心打扮,還是“宿昔不梳頭,絲髮被兩肩”的自然美態,古人精心呵護的頭髮都爲我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雖然不同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流行趨勢與審美取向。但唯一不變的是,從古到今,我們都沒有停下對頭髮的愛護與珍視。